专题15白杨礼赞同步教案-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轻松备课系列精品(部编版)

 15《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学习文中象征、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以及排比、反问的修辞手法。

 3、感悟作者对广大抗日军民的崇敬与赞美之情,发扬中华民族朴质、坚强、团结向上的精神。

 【重点】

 学习文中象征、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以及排比、反问的修辞手法。

 【难点】

 学习文中象征、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以及排比、反问的修辞手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白杨树图片。

 同学们,这是我们北方常见的树,你们认识这是什么树吗?

 可能太过司空见惯了,大家平时都没有关注过它们。那么现在请你观察这些图片,说一说,这些白杨树给了你怎样的印象?你能想到哪些词语?

 同学们说得真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白杨礼赞》,看看茅盾先生是如何赞美白杨的。

 先请大家解释一下题目。

 明确:“礼赞”是怀着敬意地赞扬。题目的意思是以高度的敬意赞美白杨树。

 二.展示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学习文中象征、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以及排比、反问的修辞手法。

 3、感悟作者对广大抗日军民的崇敬与赞美之情,发扬中华民族朴质、坚强、团结向上的精神。

 三.检查预习:

  1. 介绍作者: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作家、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代表作有小说《蚀》三部曲、《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

 2. 文学常识:散文:

 散文是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体。特点:取材广泛,形式自由,不一定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语言不受韵律的约束;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均可,也可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根据内容和表现形式,可以将其分为叙事散文、写景散文、抒情散文和哲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基本特点。

 3. 检查字词:

  (1)字音:

 开垦 kāi k?n 主宰 zhú zǎi 倦怠 juàn dài 丫枝 yā zhī 倔强 jué jiànɡ 婆娑pó suō 虬枝 qiú zhī 伟岸 w?i àn 傲然 ào rán 宛然wǎn rán 秀颀xiù qí 鄙视 bǐ shì 妙手偶得miào shǒu ǒu d? 坦荡如砥tǎn dànɡ rú dǐ 潜滋暗长qián zī àn zhǎnɡ 恹恹欲睡yān yān yù shuì 旁逸斜出pánɡ yì xié chū 百折不挠 bù zhé bù náo

 (2)词语。

 婆娑:①形容盘旋和舞动的样子。②枝叶纷披的样子。

 伟岸:①(身材)高大挺拔。②高明卓异。

 傲然:①高傲地。②有时用褒义,形容坚强不屈的样子。

 宛然:仿佛

 妙手偶得:技术高超的人,偶然间即可得到。文学素养很深人,出于灵感偶然得到妙语佳作。

 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一样。比喻人非常直率·现多用来形容大面积的地方很平坦。

 潜滋暗长:形容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

 恹恹欲睡:形容患病而精神疲乏。

 旁逸斜出:指树枝从树干旁边伸出。

 不折不挠: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顽强。

 四.课堂活动:

 活动一:激情朗读:

 1.朗读课文,并说说朗读时应把握怎样的情感基调,你是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

 明确:朗读时应读出文中的激情与豪气,读出深蕴其中的赞美之情。

 多处语句表达了这样的感情: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学生展示朗读,班级评价。

 活动二:细读品析:

 1.浏览全文,请用文中词语填空:“好一棵___________的白杨树!”

 明确:挺拔、力争上游、不平凡、坚强不屈、不折不挠、朴质。

 找一找,文中哪些语段表现出了白杨树的这些特点。

  明确:5段:笔直、一律向上、片片向上、倔强挺立、努力向上、对抗着西北风。

 有感情朗读这一段,注意节奏及重音,读出感情。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试梳理文章层次结构。

 提示:注意寻找标志语:几个段末对白杨树赞美的句子。

 明确:

 第一部分:第1段:起笔点明题旨,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崇敬之情。

 第二部分: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壮美景象和作者的感受,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5-6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外形,揭示其内在气质,突出白杨树的正直、倔强、不折不挠的特点,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7-8段:进一步赞美白杨树的内在气质,直接点明其象征意义。

 第五部分:9段:斥责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再次以高度的热情赞美白杨树。

 五. 问题探究:

 文章要赞美白杨树,第2段却没提白杨树,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删掉这一段可不可以?

 明确:这一段描绘了西北高原的壮美景色,抓住“黄与绿主宰着”这一特色,突出“雄壮”“伟大”,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同时又用“单调”与第3段中白杨树“傲然地耸立”相对照,两相对比又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此外,作者在此处用“单调”这个字眼,看似是贬低环境,实则为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做准备,这是欲扬先抑手法的运用,因此不能删掉。

 六.归纳本文内容主旨:

 1.思考:本文题为《白杨礼赞》,表面上是一曲白杨树的颂歌,其实还是一曲( )的颂歌?请你从文中找到依据。

 明确:第7段:反问、排比句:北方农民、抗日军民、敌后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第8段:广大抗日军民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为什么用白杨树象征北方的农民、哨兵呢?他们有哪些相同之处?

  白杨树与北方的农民、哨兵的共同点:他们都坚强不屈(当时正值抗日时期,北方是主要的抗日根据地,农民们面对敌人迎难而上,毫不畏惧);两者的生存环境都十分恶劣;两者都一样的普通。

 明确象征手法:正因为白杨树和北方的农民、哨兵在这三方面相似,所以在那个言论不太自由的年代,作者通过联想,由对白杨树的品格的赞美,过渡到对人的礼赞上来,这种写作手法就叫做象征。这里,白杨树是人格化了的树,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归纳本文内容主旨:

 本文通过白杨树这个艺术形象,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形象,歌颂了他们朴质、坚强、团结向上的精神和意志,抒发了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之情。

 七、激情朗读,体会精神。

 齐读7段,深入领会文章的感情:

 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1.听写字词:

 开垦 kāi k?n 主宰 zhú zǎi 倦怠 juàn dài 丫枝 yā zhī 倔强 jué jiànɡ 婆娑pó suō 虬枝 qiú zhī 伟岸 w?i àn 傲然 ào rán 宛然wǎn rán 秀颀xiù qí 鄙视 bǐ shì 妙手偶得miào shǒu ǒu d? 坦荡如砥tǎn dànɡ rú dǐ 潜滋暗长qián zī àn zhǎnɡ 恹恹欲睡yān yān yù shuì 旁逸斜出pánɡ yì xié chū 百折不挠 bù zhé bù náo

 2.抽查词语:

 婆娑:①形容盘旋和舞动的样子。②枝叶纷披的样子。

 伟岸:①(身材)高大挺拔。②高明卓异。

 傲然:①高傲地。②有时用褒义,形容坚强不屈的样子。

 宛然:仿佛

 妙手偶得:技术高超的人,偶然间即可得到。文学素养很深人,出于灵感偶然得到妙语佳作。

 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一样。比喻人非常直率·现多用来形容大面积的地方很平坦。

 潜滋暗长:形容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

 恹恹欲睡:形容患病而精神疲乏。

 旁逸斜出:指树枝从树干旁边伸出。

 不折不挠: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顽强。

 二、内容探究:

 1.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了本文其实是一曲北方军民坚强不屈、朴质严肃、团结向上精神的颂歌。作者为什么写这样一篇文章呢?我们了解一下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这篇散文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中国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濒于分裂的局面,中国共产党肩负着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1940年5月,茅盾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受朱德同志邀请前往延安。在延安参观讲学期间,亲身体察了解放区军民的斗争生活,看到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皖南事变后,作者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便写下了此文。

 2.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怎样揭示出来的?

 明确:第7段,作者连用四个反问句:第一句是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第8段则通过主旨句“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直接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请你阅读第7段,作者为什么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这不是贬低了白杨树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作者说它不是“好女子”是为了突出白杨树伟岸,正直,质朴,严肃,也不缺乏温和的伟丈夫形象,如同第2段用“单调”字眼一般,作者在此是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来突出白杨树“伟丈夫”的品质。

 4.体会欲扬先抑手法的好处。文中除此之外还有这种手法吗?

 明确:想褒扬某人或事,先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造成鲜明对比,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从而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文中在写白杨树出现之前,写了黄土高原的“雄壮”“伟大”,但也“单调”,“单调”一词从反面为写白杨树的“不平凡”做铺垫。本文多次使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一是使文章波澜起伏,富于变化,二是更加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突出了白杨树的精神风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5.作者说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既“极普通”又“不平凡”,这样表达是否矛盾?请结合全文说一说你的理解。

 明确:不矛盾。“普通”即“平凡”,“不平凡”即“伟大”,这个看似矛盾的表述,其实包含着新方法,即平凡当中蕴含着伟大,说“普通”,是因为白杨树在西北高原极常见,也极易生长,说“不平凡”,是因为白杨树独特的外形,特别是内在的品格和精神风貌,也就是作者赋予它的正直、质朴、坚强不屈等。作者用这看似矛盾的表述,更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6.阅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楠木在文中象征了什么?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楠木”象征了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诸如国民党反动派)。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为了以树比树(白杨树和楠木),以人比人(北方农民和国民党反动派),以达到艺术效果的一致、协调和完整。

 通过前面的学习,你对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有了怎样的认识?

 明确:象征手法首先是一种结构立意上的技巧,而不是语言运用上的技巧,所以它不像比喻等修辞手法,不是简单说“北方的劳动民众像挺直的白杨树一样坚韧”,而是先刻画白杨树,再点出其象征意义。这也说明了在运用象征手法时,宜先对某一事物做具体描绘,突出它具有象征意义的特点,再赋予其象征意义。此外,本文是托物言志类散文,而如何将物与志相结合呢?象征的手法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好途径。

 本文的白杨树,是作者寄托感情、表达思想的象征物。它既是黄土高原上傲然挺立的白杨树,又是民族精神的化身。作者通过联想,由对白杨树的品格的赞美,过渡到对人的礼赞上来。这里,白杨树是人格化了的树,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课堂小结:

 说一说本文的写作特色。

 明确:

 线索分明,结构精巧。本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

 象征手法,托物寄情。

 语言准确、凝练,变化多姿。

推荐访问:白杨礼赞教案 同步 礼赞 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