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写作之我见

 创新写作之我见

 写作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怎样指导学生写作,迅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一直是困扰广大语文教师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翻阅当今一些中学生的作文,其水平实在不敢恭维,甚至于不忍卒读。在记叙文写作中,写教师,无非是夜半窗前的灯光、课本衬托下苍白的脸色、放学后循循善诱的促膝深谈……写同学,无非是一件小小的珍贵礼物、一次难以说通的误会、搬家与转学引起的终身遗憾……议论文的论据,也不外乎陈景润、张海迪、孔繁森……知识面何等的偏狭,内容何等的空洞。千人一面,人云亦云。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如何才能适应 21 世纪日新月异的发展?这是作为一个教师必须思考的话题。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部长陈至立多次强调:“实施素质教育,尤其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为主。”论述表明创造力是最高层次的能力,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是 21 世纪人才的核心品质。写作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应该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这种创新性在作文教学中就是“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意思来,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我认为,应该让让学生拓展思路,突破约束、不拘一格地写文章,写出的文章有新意。真正做到,在文章中再现的是学生那富有青春活力、朝气蓬勃的思想瞬时动向。这样,学生做起文章来,不仅有话可说,而且也有东西可写。学生视写作为一种愉悦、一种审美、一种自我关怀。写创新作文,

 关键应有创新思维。我觉得创新作文应着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丰富知识积累。

  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阅读的不多积累的知识少,想写出好文章,这近似于痴人说梦,更谈不上创新。广泛的阅读丰富的积累是创新作文的基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言而喻,进行创新作文就必须让学生广泛的阅读包括文学作品、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报刊杂志等多种读物,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当然在阅读的过程中除学生自我感悟外,教师应给予方法上的指导。对课文应“少讲、精练、多读”,精心设计阅读方案,结合课文适当补充课外读物。对学生自选的课外读物也应该给予适当的指导。鼓励学生对读过的读物,做出读书卡片,写出读后感,交流读书心得。为此教师可以每周开一、两节阅读课、讨论课。学生之间可以互相传阅读物,互相交流评点。这

  样在广泛阅读和丰富积累的基础上,就不愁学生写出具有新意的作文。

 二、细致观察生活

  生动、鲜活的社会生活不仅是学生解读课文的黏合剂,而且是学生作文的推动剂。生活是创造之源,也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一块沃土。所以,平时就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善于用情感、意识、思考去触摸事物的品质,没心的人是另一种盲人,什么也发现不了。”所以从初一时我就让学生通过写日记,把自己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事情记下来。并告诉他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许多事情往往是颇富哲理的,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用心体悟,反复琢磨,便会慧眼独具,

 从中悟出值得阐述并给人以启迪的哲理。比如,面对中秋明月,苏轼书写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慨。再如,朱自清看到父亲的背影,领会到“父亲对儿子的真挚感情”,宗璞看到盛开的紫藤萝花动情地说道:“花和人一样,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作者的这些感悟都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观察,而且是用心的观察。所以平时就要求学生有一双观察生活的眼睛,社会的发展、家庭的变化、同学苦读、集体劳动、名胜古迹、虫鱼鸟兽、花草树木、春雨秋风,这些都是我们观察的范围。同时还要注意在观察时,不仅要“身入”事物,而且要“心入”事物。也就是不能只是纯客观地搜集材料,而应该亲身加以体验,即陶冶、净化,融进自己的深切感受。有了真实的情感体验,就能使我们从微小平凡的事物中感受伟大与不平凡的东西,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我们的感悟能力就会大大提高,甚至也能像名家那样写出不仅感动自己还能感动别人的文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观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做到变被动为主动,变无心为有心,学生有了写作的积极性,搞好作文教学就有了良好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为此老师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观察兴趣;教给观察方法;培养观察习惯。这样学生有了观察兴趣和习惯,就会勤于观察;掌握了观察方法,就会善于观察。这样长期坚持认真细致的观察,学生的观察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写起

 文章来就会胸有成竹,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三、发展想象能力

 想像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在头脑中产生各种表象并重新予以组合,形成新的表象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写想像中的事物”。想象往往是伴随着强烈的情感体验而产生的喜、怒、哀、乐都会刺激大脑皮层,引起表象的运动,从而产生想象和联想。情感是想象和联想中的活跃因素,是启发想象的强烈动力。陆机在《文斌》中说,当作者进入想象的时候,“情瞳眬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众多的形象纷至沓来:空虚的,具体的;无形的,有形的;寡情的,含情的。于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到意溢于海 ”。有人说,想象是人身上的热度里产生的。这也说明了想象和感情相互依存的关系。如郭沫若在日本创作《地球,我的母亲》之时,处于极度的热烈、亢奋的情绪中,以致于从图书馆出来,赤着脚在石子路上踱来踱去,甚至索性在路上睡下,想真切地和“地球母亲”亲昵,去感触她的皮肤,受她的拥抱。这样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才能创作出新颖、奇特传之千古的文章。所以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很强的好奇心,适时加以指导,激发学生的情感,让他们的思维尽情驰骋,想象出更丰富的内容,写出更感人的文章。记得有一次上语文课,我一进教室,就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要求学生以此为题,做一篇口头作文。当时临近中秋节,但我没有给学生任何提示,以免限制他们的想象力。看着图形,学生慢慢地活跃起来,先后举手发言。最初的几位同学都以“圆月”为题,由“图

 形”——“圆月”——“中秋佳节”——“思乡”这样的思路顺下来,表达“月圆人也要团圆”这么一个主题。我不停地鼓励、夸奖、启发、追问,可能是学生获得了信心,话匣子一下打开了,有的说这就是一个圆,数学图形,复杂得很;有的说这是一段弧线,只不过起点和终点重合,可是中间什么也没有,太空洞了;有的说圆的线条优美、流畅,圆象征着完美,我喜欢完美;有的说圆太圆滑了,没有棱角和个性、没有风骨,我讨厌它……各抒己见,滔滔不绝,同学们也不停地报以热烈的掌声。这节课下来,我感觉到很成功。本来出这个作文题的初衷,是受 2000 年高考作文“答案不止一个”的启发,只不过变换一下形式而已,同时也想实践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学生的思维确实流程活跃,稍微给他们一些鼓励和启发,立即就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那么,怎样在作文中培养我们的想象力呢?

 我们的语文课本为我们 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教师要善于利用课文中的想象因素,尤其是文学作品提供的材料,抓住文中 的想象点,设计训练点,让学上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再造想象,推测想象等。如教学朱自清的 散文《荷塘月色》,让学生在头脑中绘制文中描写的图画,并根据文中清新淡雅的色调,去描绘当时 朱自清的心情;教学《项链》可让学生根据情节续写来路瓦栽夫人后来的发展命运。

  在作文教学中,还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训练:

 (一)假设作文。就是假设某中情境,凭借生活逻辑,展开想象去构

 思。如 1999 年高考作文题,要求学生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作文内容的范围,或编述故事,或发表见解,或展望前景。

 (二)幻想作文。幻想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幻想给予人的力量是无穷的,可以说,幻想是创造发明的先导,而培养学生的幻想能力对发展其创造想象力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平时要有意识地要求学生写点幻想作文,如“20 年后的我”“遨游太空”等。

 (三)延伸作文。看了一部电影或一篇小说,根据其中提供的人物性格和故事的内在逻辑,作进一步的延伸。如学完《孔乙己》,可以写“孔乙己之死”;学完《项链》,可以写玛缔尔德得知项链是假的之后的情景。

 (四)扩写作文。可以把想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如 1991 年高考作文要求把抽象的“圆”想象成一个具体的物体,写出一个形象具体的画面、镜头或场面;也可以把浓缩的成语、诗句(如“趾高气扬”“红杏枝头春意闹”)扩展成生动的画面。

 四、写出自己个性

 在作文中要敢于发表独创的见解,对问题有自己的看法,显出文章的新意和深度来。常规的作文,它的观点大众化,人云亦云,混迹于茫茫人流中毫无特色。而真正的创新作文,它的观点应该别致、独创、有深度,是作者反复思考的结晶。我曾给学生布置过一篇作文,材料是:“有人认为人生的哲理是:凡事顺其自然、遇事处之泰然、得意之时淡然、失意之时坦然、艰辛曲折必然、历尽沧桑悟然。”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展开联想,谈自己的心愿。没想到学生在作文中都

 是一片叫好,说为人处世的确如此,凡事应该顺其自然,不可强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处理事情要泰然;对是非荣辱要淡泊一些、豁达一些,云云。学生的观点完全顺着材料,所不同的是将材料的意思翻译而已。这样写,也不能说有错,但是,对这则材料难道就不能有观点独特一点的 另类一点的 比如说“凡事要顺其自然”,我就不赞成。儒家思想提倡“知其不可而为之”,我们也知道爱拼才会赢,成功需要拼搏进取,怎么能安然若命呢 学生的成绩掉队,能顺其自然吗 再说到“泰然”,“淡然”,诸葛亮曾写下“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自励,可他自己做得到吗 刘备去他的茅庐才三次,就把他那颗建功立业的心说动了,屁颠屁颠地跑出来辅弼刘备,他“淡泊”不了;明知阿斗扶不起来,他还要硬撑,写几次《出师表》以明志,结果“致远”未得,倒把自己累死在五丈原。人家总结的生活哲理有高度,我达不到。这样,既结合了材料,又表达了与众不同的观点,还是自己的心声,写出来的作文肯定令人耳目一新,大不一样。

 五、培养创作欲望 长期来,我们在命题上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脱离实际。题目不是太大就是太空,学生无所适从。教师应怎样解决呢?只要从激发学生写作激情角度说,好的文题不仅要具有可写性,更应具有新颖性、启发性、勃情性。这样的命题,唯陈言之务去,令人耳目一新,使学生心灵受到震颤,产生丰富的联想,激发起强烈的表达欲望,从而将学生引进写作激情之中。比如《我的家乡》是被公认的传统题目,但学生并不喜欢。假如改成《请到我的家乡来》,题目就有了写作兴

 趣的诱惑力。又如写教师生活,命题《我的老师》、《老师太辛苦了》之类就老生常谈,味同爵蜡,望而生厌;而像《老师,你并不穷》、《老师兜中的“白条”》则叫人兴趣盎然。写夏秋景色,《夏天的晚上》、《秋天的景色》的命题远没有《遥望星空》、《停车坐爱枫林晚》撩拨情思。这样,把文题命得巧命得活,就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写作欲望也因此被诱发。

 六、培养自改能力 开放的作文空间仰赖于开放民主的教学作风。学生的年纪尽管不大,但却有了属于自己的思想、情感、理想,有自己对世界认识的独特角度。作文教学就是要目中有人,把学生当成一个个具体的、活生生的生命实体,容许他们自由地观察、思考、表达,即使幼稚、肤浅,相信它也是真诚的、美的,如同带露的鲜花。有什么比这更为可贵的呢?为了发挥同学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作文的兴趣,培养他们批改作文的能力,从而提高作文水平,我在作文评改方面,除了教师本人评改外,还采用学生互评或自评的形式。具体做法是:课前教师浏览了学生作文,找出作文中的优缺点,课堂上进行审题分析,指出此次作文的优缺点,示范评讲两三篇文章,列出批改的标准,然后让学生批改,可互评,可自评,先找优点,再指出缺点,重在鼓励,然后教师收上来再阅,贴出优秀习作。这样,学生亲自参与了文章批改,所以对本类作文的写法要求理解得更为深刻。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改与作文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可见,作文教学不但要教会学

 生“写”,更要锻炼学生会“改”,把“改”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去发现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会比教师评改效果更佳。

 万事总有个度,在我们提倡“新”的同时,也要注意这个“度”的问题。提倡写新颖、独特、有个性的文章,并不是故意标新立异、哗众取宠;不是空有花架子,而无实在内容;不是离奇、荒诞、随意;更不是脱离作文要求,想咋样就咋样。创新作文始终离不开现实生活的土壤,我们要对作文材料进行深刻的分析;我们要将作文要求最完整地贯彻;我们要让创新作文最大限度地关怀现实、关怀生活、关怀自我。

推荐访问:我见 写作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