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危机与文学理论科学化

 2 0 0 5年6 月第2 2 卷第2 期烟台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Y a n ta i N o r m a lU n iv e r sity Jo u rn a l( P h ilo so p h ya n d S o cia l S c ie n c e sE d itio n )Ju n e , 20 0 5V 0 1. 22 N o . 2文学理论危机与文学理论的科学化何志钧( 烟台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院, 山东烟台26 4 0 25)摘要:

 当前文学理论的危机使文学理论的科学性问题再次成为了一个突出的问题。

 建设现代化、 科学化的新型文学理论客观上要求走出科学主义传统的阴影, 倡导和确立一种开放的、 充分吸收后现代思想精髓的新科学精神。

 建设科学化的文学理论必须富有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和面向未来、 与时俱进的精神, 必须加强文本学建设, 重视文学理论学科的基础理论性诉求和原创性。

 必须在维护学科独立化、 自律化和促进学科交融互渗两方面追求一种协调和平衡。关键词:

 文学理论危机; 科学; 现代; 后现代; 新科学精神中图分类号:

 10 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 0 3—5117 ( 20 0 5)0 2—0 0 35—0 4文学理论是否具有科学性, 文学理论的科学化有无可能和必要在今天再次成为了一个突出的问题。本来, 将科学分为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 或人文学科)几个类别, 承认文学理论是一门科学早已成为世人的共识, 西方学界科学主义、人文主义两大思潮曾长期对柢, 西方文艺理论受符号学、 语义学、 结构主义、 形式主义、 新批评等影响而催发的科学化的文学理论也曾一度蔚为潮流, 我国新时期以来将三论( 信息论、 系统论、 控制论)引入文学理论, 尝试建构科学的文学理论方法论的做法也曾引起学界的普遍关注……似乎再讨论文学理论科学化已无必要。

 但是, 随着近年来现代性的表征危机和后现代思潮的冲击引发的对传统实证科学机械世界观的拒斥与解构、 人文社科领域中对本质主义思维方式、 现代性宏大叙事的质疑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作为启蒙现代性理性主义文化、 现代学科分化和欧美学科建制产物的传统文学理论学科范式也面临着深刻的危机。

 …文学理论的合理性、 科学性和有效性面临着挑战。

 最近一段时间, 有关文学理论学科建设和文学理论存在合理性的论争愈演愈烈。

 一种深重的学科焦虑弥漫在文学理论界。

 于是, 有些学者惊呼“文学理论死了” , 有些学者哀叹“文学理论还能做什么” , 有些学者主张重建中国文学理论, 有些学者提出“重释文学性, 重建文学理论的话语系统” , 有些学者倡导将文学理论拓展为文化研究, 一时间文化研究甚嚣尘上, 大有淹没和取代文学理论之势……一方面, 是一些作家和理论家“回到文学基本问题” , 坚持文学理论学科本位, 珍视对文学现象的“事实感” 的强烈呼唤和对文学理论“不务正业” , “种了别人的地, 荒了自家的田” 的深重忧虑, 另一方面是一些学者热倡的“后理论” 、 “‘文学理论’ 去‘文学’ 的理论化” 、“哲学化” 、 “文化化” 潮流。

 ∞在一个文学理论的学科合理性都受到质疑的语境中, 是否确信文学理论是科学, 有无必要推进文学理论的现代化、 科学化进程, 如何理解文学理论的科学性, 如何建设现代化、 科学化、 规范化的文学理论就不能不成为一个突出的、 关乎文学理论前途与命运的尖锐问题。长期以来, 对于文学理论是否具有科学性一收稿日期:

 20 0 4 —10 一14作者简介:

 何志钧( 19 7 1一), 男, 河北张家口人, 烟台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院讲师,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①参看金永兵《关于文学理论学科定位的思考> ( 文艺研究, 20 0 3年第2期); 李春青《文学理论还能做什么>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 0 3年第3期); 张荣翼《中国文论重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20 0 3年第3期); 徐岱《文学的“看法” 与“见识” > ( 福建论坛, 20 0 3年第3期); 马建辉、 王志耕《该对不务正业的他们说些什么> ( 文学自由谈, 20 0 3年第6期); 高建平< 文学理论有明天吗?>( 中华读书报, 20 0 4 —2一11( 3)); 金惠敏《文学理论“帝国化” 与元文学的可能)( 中华读书报, 20 0 4 —2一11( 3)); 曹顺庆、 支字< 重释文学性)( 湖南社会科学, 20 0 4 年第1期); 鬼子, 等《回到文学基本问题> ( 人民文学, 20 0 4 年第1期)。・35・  万方数据

 直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

 而今天传统文学理论的危机更迫使我们反思既往关于建设科学化文学理论的思路、 理念和路径中存在的问题, 重新阐释文学理论的科学性, 寻求文学理论现实的新生长点,在新的文化境遇中探索文学理论科学化、 规范化切实可行的方案, 实现文学理论的升级换代和重新出发, 以促成适合现时代需要, 能有效因应文化转型的科学形态的新型文学理论。要探讨文学理论的学科性质和科学化的可能与否, 首先必须弄清楚什么是科学, 必须重新审视既往对科学的理解。

 而厘清概念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工作。

 因为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和使用上的混乱是造成长期以来关于文学理论科学性的讨论中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重要原因, 而且在概念的使用背后隐含的是特定的思维模式和文学理论见解。

 正是这种思维模式和见解深刻影响着当前文学理论的现代化、 科学化进程。

 科学( scien ce),按照《不列颠百科全书》 第15卷“科学” 条目的解释“涉及对物质世界及其各种现象并需要无偏见的观察和系统实验的所有各种智力活动。

 一般来说, 科学涉及一种对知识的追求, 包括追求各种普遍真理或各种基本规律的作用” 。

 《中国大百科全书》 也将“科学” 解释为“以范畴、 定理、 定律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多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英文‘科学’ ( scien ce)一词来源于拉丁文scien tia , 意为‘知识’ 、 ‘学问’ 。

 科学一词用以表示知识系统的不同领域时, 是在‘学科’ 的意义上使用的。

 ” 旧J( 嗍’ 因此, 说文学理论具有科学性在今天仍然是可以说得通的。

 过去直至今天许多人之所以有意无意地将文学理论排斥在科学的领地之外, 一个重要原因是对科学和科学性实质的理解存在问题, 在实质上仍然仅仅把自然科学视为科学( 尽管从表面看来有时似乎并非如此), 不恰当地把18 、 19 世纪实证科学的求真尚实规范理解为所谓的科学精神。

 当他们以自然科学特别是18 、 19 世纪实证科学的尺度去衡量文学理论时就必然会导出文学理论不具有科学性的结论。

 这种偏见或者以文学理论具有主观性、 感悟性、 意识形态性为由竭力贬低文学理论, 不愿赋予它科学的荣耀和尊严。

 或者是竭力强调文学理论“非理论” 、 “非科学” 的感性化另类特征, 似乎文学理论惟有远离理论的殿堂才能鲜活地褒有自身的人文关怀天性。

 然而即便是传统科学的机械世界观关于科学和自然科学具有客观性、 中立性的・36 ・  万方数据观点也难以经得住推敲。

 正如一些论者指出的,“科学一向包含主观因素。

 自然科学并非游离于评价态度之外, 只不过评价态度在自然科学中起的作用比在社会科学和哲学中起的作用小。

 正如M ・普郎克指出的, 科学思想的意义常常不在于其内容的真实性之中, 而在于对其所作的评价之中。

 对这些思想来说, 有意义的不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 问题, 而是‘经过科学评价的还是未经过科学评价的’ 问题。

 ” H 1晚近的文化社会学理论更深刻地表明在任何研究中人们都是以既有的知识和理论去观察、 认识对象, 总是基于特定的利害考虑, 站在特定的文化立场上, 从特定的思想框架和视角出发对事物作出判断和阐释, 所谓的客观知识、 真理、 绝对律令, 都不过是建构起来的权力话语。

 例如“社会建构主义观点认为, 科学仅仅是一种为社会所塑造的思想身体, 而决非是某种对世界所进行的真朴与客观的再现。

 ” 【4】

 ( 嘲’ 艾尔・巴比更强调“客观性理想所隐藏的如同所揭露的一样多。

 如果看看早期, 便会发现, 过去许多在科学客观性基础上所获得的共识, 实际上主要是白种资产阶级欧洲男人的共识。

 女性、 少数民族或是穷人的普遍主观经验并不一定被包括在这些事实中” 。

 ‘5】

 ( 附)而且, 在这种传统的科学概念的使用背后隐含着的是一种二元对立、 机械分割的思维模式, 它倾向于把科学性与人文性对立起来, 似乎倡导科学性就必然也必须排斥人文性, 反之亦然。

 但正如蚁布思断言的“所有的科学都是人文科学” , 【6“n 4 ’ 科学性与人文性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 二者不是冰炭不容, 而是内在关联、 不可分割的。

 非人文的科学性和非科学的人文性一样是不可想象的。

 艾尔・巴比说的好, 虽然科学家的“任务就是观察并了解‘真实’ , 但他们也是人, 也会在观察及解释中加入个人倾向。

 终究没有办法可以让人完全抛开他们的人性, 以了解这个世界‘真正’ 的模样” , [ 5】

 ( 丹4’ 文学理论和自然科学一样具有不容置疑的科学性品格和人文性品格。

 科学离不开对生活世界的深沉关注和追求探索的热情。

 作为关于文学的理论, 文学理论与文学息息相关, 它也具有对人类心灵生活和文学情怀的深沉关注和丰沛感悟力。

 作为关于文学的理论, 文学理论又与文学鉴赏不同, 它是对文学的理性研究, 和其他科学一样, 它也有着严整的体系范畴和严密的论证逻辑。

 有鉴于此, 必须深刻反思传统的科学观念, 反思既往关于建设科学化文学理论的思路、 理念和路径中存在的问题。

 建设现代化、 科学化的能有效因应文化转型的新型文学理论客观上要求走出科学主义传统的阴影, 破除机械世界观的思维定势, 以一种开放的、 富于包容性的、 充分吸收后现代思想精髓的科学观取代传统的实证、 机械的科学观, 重新阐释文学理论的科学性, 培育适合现时代需要, 能有效因应文化转型的科学形态的新型文学理论。

 确如后现代理论家大卫・格里芬等人指出的, 现代大工业生产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导致了世界和“自然的祛魅” , “用基本的非人性过程解释一切的还原论方法被广泛接受” , 【7 J㈣)一种“祛魅的现代科学” 风行一时, 它否认自然具有任何主体性经验和感觉, “拒绝介入生活意义的讨论” , 【7J( H 4’ 因此, 亟须“发展一种返魅的和自由的科学” , 【7 】

 ( 吲以整体论的方法包容和超越现代自然科学的分析方法, 更多关注人与世界、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关注经验与人性。也只有在此基础上重新阐释和建构文学理论的科学性, 倡导和确立一种新科学精神, 才能使文学理论克服来自传统理性主义和现代性文化母体的局限性, 走出现代性的表征危机, 以一种开放的理论胸怀和具有延展性、 调适性的理论范式应对不断变迁的文学态势, 不断推进文学理论的科学化进程, 不断激发文学理论的学科活力。这意味着科学化不是终极化、 单一化, 不是唯我独尊、 排斥异己, 不是为了追寻一种终极真理,一种唯一正确的绝对律令, 然后一劳永逸。

 不能抱持着旧有的关于科学、 文学理论科学化的先人之见仅把某种文学理论视为科学化的文学理论,而将相当数量的具有时代新气息甚至前所未有的新型文学理论排斥在预先圈定的科学领地的范围之外。

 科学化要求开放化、 过程化, 建设这种新型的科学化文学理论必须富有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和面向未来、 与时俱进的精神, 必须审时度势, 针对现实提出的迫切理论问题, 在动态变化的文学理论实践中不断刷新、 调整文学理论科学化的内涵和外延。

 建设科学化的文学理论, 还必须语境化、 问题化、 具体化, 必须具体地分析今天的时代文化语境, 形成具有时代气息的科学化文学理论。其次, 建设科学化的文学理论客观上要求从文本出发, 强化文学理论的文本分析能力, 加强文本学建设。

 长期以来, 我们的文学理论过多地强调和重视了理论的宏观把握、 总体涵括能力和社会文化意蕴的揭示而忽视了论析的细密性和对语言修辞、 文体结构、 抒情叙事等问题的精细深入的“诗学” 、 “叙事学” 研究。

 而正是这些方面传统积淀的不足和功底的积贫积弱使得我们的文学理论总是落不到实处, 只能“从空中来到空中去” , 这一课补不上, 这种状况就不能彻底改观, 建设科学化的文学理论就只能是奢谈。

 纵观西方许多国家的文论发展史, 不难发现他们都有自身绵长的文本学建设、 发展历史。

 西方今天盛行的文化研究之所以颇有力度, 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们已走过了扎实的文学文本学建设之路, 拥有着丰厚的语言学、 修辞学、 符号学、 诗学、 叙事学的研究成果, 有形式主义思潮和文本学传统作为前提。

 后者恰恰是在前者基础上发展的, 其研究往往仍然要利用既有的修辞学、 符号学等成果, 惟其能够将文本学研究与社会历史研究结合起来, 所以其研究每能潜细人深, 较之既往的形式主义、 结构主义、 新批评有着巨大的优越性。

 而我国的文本学研究却长期处于相当落后的状况, 在我看来, 我们今日的文论与其一窝蜂地挤向文化研究, 都忙着去进行“文化转向” , 倒不如静下心来, 踏踏实实地多进行些文本学的钻研。

 当然, 也不能把文学理论的科学化仅仅简单地等于语言学化、 文本学化, 虽然这也是很重要的。再次, 科学化的文学理论还必须是系统化、 体系化、 精密化、 新锐化的, 建设科学化的文学理论必须重视文学理论学科的基础理论性诉求和原创性。

 要在基础理论研究和“核心” 项目上下功夫,正如一个缺乏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 基础设施薄弱的地区、 国家、 民族只能受制于人, 沦为别人的配件加工雇佣工和助手一样, 缺乏自己的“核心项目” 和扎实精湛的基本理论研究, 也不可能建设成科学化的文学理论。

 建设科学化的文学理论必须致力于追求理论的深透和精湛, 要能揭示每一个基本理论问题的来龙去脉, 重视理论的原创性和敏锐感, 乔纳森・卡勒说的好“理论的主要效果是批驳‘常识’ , 即对于意义、 作品、 文学、 经验的常识。

 ……理论常常是常识性观点的好斗的批评家。

 ” E s]( P 4)“理论具有反射性, 是关于思维的思维” o[ 8]( P 16)科学化也不意味着无视和取消文学理论的特殊性和独立性, 相反, 文学理论的科学化要求重视文学理论的学术本位和学科独立性。

 阿利斯科・・37 ・  万方数据

 E ・麦克格拉恩说的好, “似乎有一个统一的被称为科学的‘实体’ , 但事实上却是有着一些不同的科学学科, 每个学科都有着自己的研究范围和与之相关的研究方法” o [ 9 ]( p 33)文学理论这一学科与现代性文化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 没有现代大工业生产和现代理性主义文化导致的学科分化和学科建制, 也就不会有文学理论这一学科。

 但是, 随着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随着作为“未完成的现代性” 的后现代文化的冲击, 文学理论这一学科也必然随着整个文化、 科学的转型相应地发生巨大的变革。

 何况, 文学理论的学科本位本身也不等于划疆而治, 不等于画地为牢、 固步自封, 不等于排斥多学科的综合化研究, 不等于反对交叉科学。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 一种注重学科整合、 跨学科、 多学科综合研究的趋势日益明朗, 学科交叉、多视角的研究方式和学科建设的“间性” 意识、 交往对话意识得到了广泛重视。

 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学科的边界都将彻底消失, “文学性” 空前弥散; 相反, 学科的独立性和学科的整合性并非不可调和。

 即使我们像查尔斯・纽曼那样坚持认为“摆脱任何相互关系倾向的自律观的当代时尚,是一种欺骗” , D o JO 町55)我们也绝不能无视“20世纪文学理论像文学一样, 在相当程度上是争取独立自主的一个过程” 。

 [ 1l】

 ( 陇” 我们既不能把科学化等同于独立化、 自律化, 也不能将之视为同一化、 均质化。

 建设科学化的文学理论必须在维护学科独立化、 自律化和促进学科交融互渗两方面追求一种协调和平衡, 促进文学理论乃至整个学・38 ・  万方数据术文化的良性发展。

 因为, 科学化本身就包含着在这个躁动不安的传媒文化时代赋予文学理论一种科学的自信、 执着和沉静、 开通、 坦然的心态的意味。参考文献:[ 1】

 何志钧. 文学理论科学化:

 有效性与有限性f J].河北师大学报, 2004, ( 1).、[ 2]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 一)[ z].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 8 7 .[ 3]布哈洛夫. 对< 哲学是不是科学?> 一文的反应[ J]. 哲学译丛, 1990, ( 4).[ 4 ]斯蒂芬・贝斯特, 道格拉斯・科尔纳. 后现代转向[ M ].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5]艾尔・巴比. 社会研究方法( 上)[ M ].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 0 0 .[ 6]佛克马, 蚁布思. 文学研究与文化参与[ M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 9 6.[ 7 ]大卫・格里芬. 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 C ].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5.[ 8 ]乔纳森・卡勒. 当代学术人门:

 文学理论[ M ].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 9 8 .[ 9 ]阿利斯科・E ・麦克格拉恩. 科学与宗教引论[ M ].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 0 0 .[ 10]查尔斯・纽曼. 后现代氛围[ A ]. 王岳川, 尚水.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 C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1]钱中文. 走向交往对话的时代[ M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责任编辑梅孜)

推荐访问:文学理论 科学化 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