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紧抓发展机遇共筑合作共赢新通道

撰文/李瑜

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倡议提出9年,搭建起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成为各国共同的机遇之路、繁荣之路。陕西紧抓发展机遇,充分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作用,持续推进同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共筑合作共赢新通道。

西安国际港务区爱菊健康生活体验馆内,来自哈萨克斯坦的面粉等原料制成的地道陕西美食,让消费者大快朵颐。中哈农业合作成果搭乘着中欧班列的快车来到了普通消费者的身边。

2015年,西安爱菊集团紧抓“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发展机遇,充分依托西安国际港务区的陆港功能,借助中欧班列的便利条件,不仅将优质的原料基地延伸到国外,还积极走出去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在北哈萨克斯坦州建起农产品物流加工园区,对当地农作物进行深加工。如今,爱菊农产品物流加工园区已成为中哈绿色合作的重要项目。

爱菊集团向哈萨克斯坦一所学校的学生捐赠学习用品

杨凌现代农业产业园

哈萨克斯坦是全球主要粮食出口国之一,农业发展潜力很大。爱菊集团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联合成立育种实验室,培育粮食种子,提出更为科学的田间管理方法,确保了“跨国种植”的品质和产量。还把“订单农业”带到了当地,与当地农场组建新型订单农业合作社,以订单收购的方式指导当地农户进行多样化和定量化种植,带动当地农户就业。目前,爱菊集团已在哈萨克斯坦推广“订单农业”种植150万亩。

“同爱菊集团合作后,我们农场播种面积从原来的600多公顷扩大至2万公顷,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也都得到了保证。未来,我们计划增加油料作物的种植面积,特别是油菜籽。”拉希姆扎诺夫说。爱菊集团年产30万吨油料加工厂推动了当地的油料作物种植,也为当地油料加工产业提供了巨大动力。

哈萨克斯坦爱菊农产品物流加工园区

2021年哈萨克斯坦爱菊农产品物流加工园区小麦班列发运仪式上,中哈两国工作人员合影

玛依努尔曾是北哈州契卡罗瓦镇上一家餐馆的服务员,她独自照顾着两个孩子,生活过得捉襟见肘。爱菊农产品物流加工园区了解她的情况后,邀请她进厂工作,现在,她的月收入是之前的6倍,生活状况也有了明显改善。园区已为当地创造了150个就业岗位。

有了北哈州的原料供应基地,爱菊集团还在新疆阿拉山口建设了物流中转分拨基地,在西安国际港务区建设了物流集散基地,打通了中亚及周边国家粮食进出口陆路通道。“中欧班列(长安号)让哈萨克斯坦粮油产品10天左右就能抵达西安。”爱菊集团副总经理刘东萌说。

中哈农业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陕西企业参与国际产能合作的一个缩影。陕西能源化工、建筑工程、装备制造等优势行业在境外累计投资不断增长。截至2021年底,全省263家境外企业累计实现对外投资59.7亿美元,其中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20.6亿美元,占总额的34.5%。同时,陕西对外资的吸引力也在不断增强,三星、施耐德等世界500强企业在陕投资设立企业100多家。“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正在为沿线国家和地区注入发展的新动能。

杨凌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科研教育基地,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来自杨凌的前沿农业技术正在为越来越多的国家贡献着“杨凌智慧”。

“无花果本属南方品种,要想在上合国家种植,就需要进行品种改良。”闫妍,杨凌菲格庄园负责人说。据闫妍介绍,庄园已从40多个无花果品种中扦插、嫁接,培育出了适合上合组织成员国家地区种植的“丝路黄金、丝路红玉”两个新品种。

第29届杨凌农高会上,上合组织观察员国的展位前挤满了人

中欧班列“长安号”成为稳定连接亚欧大陆的国际运输通道。图为西安国际港站,首趟中老铁路(西安-万象)国际货运列车发车刘翔 摄

菲格庄园培育的无花果品种

坐落在杨凌示范区的上合组织现代农业交流中心

2019年6月14日,在上海合作组织(简称上合)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九次会议上,中国倡议在陕西省设立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加强同地区国家现代农业领域合作。

作为上合技术交流实训基地,菲格庄园凭借杨凌农科优势,从无花果品种选育、栽培管理到产品加工,探索出多个标准化模式。“目前园区已向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埃及等国家和地区输送了‘杨凌方案’。”闫妍介绍。通过多元化的无花果产品研发、拓展,菲格庄园目前是全球领先的无花果智慧种植与新生态农业模式提供商。

金乐天是来自巴基斯坦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留学生,他经常到菲格庄园学习交流。“园区智慧管理系统能实现对无花果的智能远程控制,达到节水省肥降低人工成本的目的,起到提质增效作用,这对我们依托杨凌现代农业技术发展无花果产业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我必须多学习掌握以便运用到我们国家。”

3年来,菲格庄园多次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际研究生,尤其是上合组织成员国家200多名留学生,在无花果产业技术方面进行研讨交流,从无花果种苗培育、技术培训、示范推广方面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该产业提供了重要保障。

上合组织秘书长张明对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建设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杨凌示范区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成为了中国的国家品牌,也成为了一个利用现代科技和实践成就促进国际交流和发展新型合作的重要平台。

2018年,拉巴特遗址考古发掘结束,中乌联合考古队成员合影刘斌 摄

2017年,中乌联合考古队在拉巴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供图

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发起成立的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吸引了18个国家的95所科教机构和企业加盟。与全球60多个国家在现代农业领域建立了合作关系。在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等国家建立了15座农业科技示范园,为深化农业领域国际合作交流提供了丰富载体。

王建新,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队长、丝绸之路研究院首席考古专家。他带领团队踏着张骞的足迹,破解月氏文化之谜,与中亚国家联合开展考古发掘和调查工作,共同推动“一带一路”文明交流互鉴。

2100多年前,张骞率领使团从长安出发,寻找西迁的游牧部落大月氏,经过10年的艰苦历程,经大宛、康居到达大夏。月氏西迁中亚是丝绸之路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对欧亚大陆古代东西方人群和文化的交流产生了深刻影响。因此,月氏研究成为国际历史学、考古人类学、语言学等多个学科共同关注的重大学术课题。

2007年,王建新带领团队在东天山地区发现了疑似月氏王庭的石人子沟遗址群,通过开展考古调查,确认月氏在中国境内的原居地应该是以东天山为中心的区域,纠正了长期以来将该区域置于河西走廊西部的误解。“寻找和确认西迁中亚后的月氏人的考古学文化遗存,并将其与东天山地区的游牧文化遗存进行系统比较研究,实现两者的互证,才能使我们的研究结论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公认。”王建新说。

为了证实推论,考古队从东天山出发,追踪月氏西迁路线,到达乌兹别克斯坦。2015年,中乌联合考古队在撒马尔罕附近的撒扎干遗址进行发掘,证明其与中国古代文献记载的康居有关。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张骞当年正是经康居抵达月氏。2016年,中乌联合考古队在乌兹别克斯坦南部的苏尔汉河州拜松市拉巴特遗址发掘出94座小型墓葬,确认它们就是古代月氏人留下的文化遗迹。

在以东天山地区为重点的古代游牧文化考古研究中,考古队逐渐形成了居址、岩画和墓葬“三位一体”的综合研究方法。“由于有这样的积累,在中亚考古的过程中,我们在一些国外学者已经做了大量工作的区域内,新发现了不少古代游牧聚落遗址。这表明在游牧考古研究领域,我们在理论方法和实践经验方面都已经超越了国外学者。”王建新说。

2019年“中乌联合考古成果展——月氏与康居的考古发现”在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历史博物馆开展。中乌两国考古学家对月氏文化的考古学探索,揭开了2000多年前中国和中亚国家友好交往的历史画卷。

2022年,中乌联合考古工作再次启动。乌文化遗产署第一副署长图尔苏纳利·库齐耶夫说:“希望中方在文化遗产保护,特别是考古遗址保护方面向乌方提供帮助。”“将中国特色的大遗址保护和大遗址考古的理念和实践与乌方分享,成为中乌联合考古工作的新方向。”王建新说。

以文化遗产为载体开展联合考古,续写了中乌人文交流,促进了两国民心相通,为双方的深厚友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8年1月5日,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中心成立,王建新教授任中心主任

猜你喜欢中乌杨凌哈萨克斯坦聚合物改性沥青在哈萨克斯坦的应用研究石油沥青(2022年3期)2022-08-261月份哈萨克斯坦煤炭产量同比增长6.3%矿山安全信息(2021年6期)2021-12-01哈萨克斯坦油粕产量预计达到62.5到68.5万吨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1-11-26杨凌推出稳农助农“定心丸”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0-14解码杨凌:不老的农业当代陕西(2020年14期)2021-01-08杨凌深耕服务“田园”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浅谈中乌两国钢琴教育发展与对策研究北方音乐(2019年1期)2019-06-11哈萨克斯坦外汇管理概览中国外汇(2019年23期)2019-05-25陕西青年作家采风团走进陕西杨凌延河(下半月)(2017年7期)2017-08-08

推荐访问:紧抓 陕西 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