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纾家书及其当代价值

吴娟

(福建工程学院 人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8)

“见字如面”“纸短情长”“家书抵万金”,从战国晚期的简牍家书到今天的电子版家书,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把家书作为情感交流的纽带。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家书文化中,家书不仅代表亲人间的互相关心,更是父母对子女家庭教育的重要载体,映照出一个家庭的精神风貌、道德品质、价值准则和价值追求。作为身处大变局时代的传统知识分子[1]189,林纾渴望通过家书传递亲情、教育后代,甚至将他面对社会转型和西方文明时的纠结与坚守向亲人倾诉。林纾家书研究目前较少,主要有包立民的《林纾的家教》[2],从写给林珪、林璐和林琮的家书中分析林纾对三个子辈的家教理念;
刘若莹的《〈林纾家书〉研究——时代更迭中传统知识分子的文化困顿》[3],以时代历史为研究背景分析林纾家书所体现的矛盾思想等。

因此,通过对林纾家书进行研究,不仅可以拓宽林纾研究的视角,而且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近代社会大变革给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带来的冲击。本文以林纾所著,夏晓虹、包立民编注的“碎金文丛”之《林纾家书》为研究对象,该书收录了林纾和他子辈的通信共104通,其中寄郑礼琛婿书7通,训林珪书1通,训林璐书65通,训林琮书2通,示林琮书25通,训子遗书4通。通过对这104通林纾家书的梳理,深入剖析林纾家庭教育理念和其中所蕴含的林纾的为人与治学之道,进而分析总结林纾家书传承的家庭基因和现代价值。

崇德向善的道德学说是儒家学说的根本特点和核心内容。林纾在训子书中多次谈到人在社会中要安身立命,首先要培养基本的德性。

(一)立身之本,道德为先

“祖父不为恶,汝当为善以继之。”[2]130“吾家累世农夫,尔曾祖及祖,皆浑厚忠性,为乡里善人。”[2]15林纾自己一生崇德向善,以身作则,在家书中融入了大量的道德规范、思想意识教导。林纾把道德作为立身的根本,以传统的中国儒家道德观教育子辈,他告诫子辈:“无论如何,即使出洋不出洋,总离不开‘道德’两字。”[2]129何为道德,林纾进一步阐释为:“何谓‘道’?遵正途而行也。”[2]129林纾教导子辈“道”是做人做事都要遵循的正确的规矩规范,即端正的品行、有道义的行为,具体而言就是“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等中国传统文化的规矩规范,“于伦常尽一分之力,即人品增高一层”[2]71。“何谓‘德’?谨守吾应为之事,不涉邪慝之谓也。此浅语易行,汝当识之。”[2]129他教导子辈“德”是人的品质、人格,要有正确的品质人格才能守住心中的“道”,不做邪恶之事。“在中国文化中,有‘一本万殊’的理念,于是坚信一切文化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础,这基础就是道德。”[4]58林纾强调德性和品行的重要性,教育子辈做好学问一定要以道德为基础:“汝文字将来可靠,然德性尤宜端整。有了品行,而学问方有根据。”[2]114“文章足立名,汝当立品以辅之。”[2]130

(二)为人子女,须行孝道

中国的孝道文化根植于中华大地千千万万个家庭中,“百善孝为先”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道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林纾非常重视孝道文化教育,家书中体现的孝行既有爱国爱民的高尚德行,也有爱护身体、品行端正、言行谨慎、勤奋学习、勤俭节约等行为准则。

林璐十三岁开始在学堂寄宿,十五岁开始在外地求学,《林纾家书》收录了林纾和林璐1911年至1919年的书信,一共65通。这65通书信中出现了10余处林纾关于孝道的教导。《孝经·开宗明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林纾认为,健康的身心是做人做事的根本条件,珍惜身体、爱护身体是对父母行孝尽孝的开始。因此,对在外求学的林璐,林纾叮嘱其要爱惜身体:“凡为人子,要体贴亲心,先要保养身体。”[2]23“汝之行孝,但有两事,一保重身体(慎风寒,慎饮食,用力勿过量)。”[2]56“汝以后当自加爱惜,便是行孝于我。”[2]77作为子女,要向父母尽孝,首先就是要在生活中保养好自己的身体,有一个健康的状态。林纾再谈“孝”的另一层含义,他强调“卫生向学”[2]24,“次则勤力学问”[2]23。“向学不落人后”[2]33“学问有恒”[2]56,即学生阶段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勤奋、持之以恒地学习。同时,林纾还认为保持勤俭节约的美德也是孝的重要表现。林璐在外求学,花钱太多,林纾就严肃地教育他:“一钱来处均不易,父老而力疲,须从俭为是,亦以体贴老父,即为孝子。”[2]81他认为能体恤父母赚钱不易、节俭生活,也是孝顺父母。林纾对孝的教育还注重因材施教,对在外为官的林珪,林纾教导他:“汝能心心爱国,心心爱民,即属行孝于我。”[2]16林纾认为,林珪身为官员,要爱国爱民才是对父母行孝。对还是学生的子辈,林纾则更关注他们的身体和学习。《论语·里仁》:“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林纾在家书中对子辈孝行的教导,旨在启发远游的子辈如何行孝,做到爱护身体、品行端正、言行谨慎、勤奋学习、勤俭节约、爱国爱民就是“游必有方”有行孝道的具体行为。

林纾在家书中曾语重心长地写下:“汝当知老父所望,并不是望汝作高官、得厚禄,但愿汝为学生时,循学生规矩,求学生学问;
到长大时,做一辈子好人。不要把汝父名誉坏了,此便是孝子。”[2]65可见,林纾对子辈“孝”的教育,并不是以子辈是否有所成就来衡量是否孝顺,而是注重教导子辈要用崇德向善的行为尽孝,以孝为名义要求他们行正道,培养优秀的品格和良好的品行。

(三)待人处世,时时谨慎

林纾训子书对子辈为人处世的教导是他对自己处世经验的总结:“汝年轻,凡事须大量。凡小人害我,第一节置之不校,最为善着。我若与校,不惟自失身分,且招人讥笑,亦失着也。”[2]43林纾用自己为人处世的准则教育子辈,不要对陷害自己的小人计较,是最妥善的,不然有失身份。但林纾也清醒地认识到,子辈处世方式和他自己的处世方式是不一样的,所以虽然“林纾本是一个风骨嶙峋、清高狷介、极有锋芒的人物。青年时代就素有狂名,‘少年里社目狂生,被酒时时带剑行’,为人刚正不阿、爱憎分明;
步入老年依然不改本色。”[2]310但在训子书里,林纾则教导子辈为人处世要“谨言慎行”。“小心、自重、检点、谨慎、留心”这几个词常常出现在教导里。“诸凡须小心,勿多言。”[2]25“凡人能自重,须事事检点。”[2]38“亦知汝谨慎,不至失检。然‘小心’两字,到底是为人子弟应为者。”[2]74“为人第一须留心:读书留心,则得书中之益;
饮食留心,则无疾病之虞;
说话留心,则无招怪及招祸之事;
做事留心,则不致有债败之处;
交友留心,则不致引小人近身;
起居留心,则不致冒暑伤寒,旋生疾病。古人谓之‘居敬’,浅言之则谓之‘留心’。汝时时当体贴吾意也。”[2]106

虽然身处乱世,但林纾仍然时刻教育子辈要立德尽孝,与人为善,体现了林纾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坚守。“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林纾家书丰富了林纾形象,他既是一位注重子辈品行培养的严父,亦是一位忧心为子辈筹谋将来的慈父。

在立德为善的基础之上,最终要以何立足?林纾认为,读书是人生第一要务, “读书则生,不则入棺”。在家书中,林纾不仅一再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还特别强调学习态度要诚信。

(一)勤学苦学,恒心向学

林纾是传统的中国文人,寒窗苦读,饱读诗书,对于如何学习有自己深刻的理解。“在中国历史上,有无数著名人物更是以自己的勤苦之学为后人树立了榜样,最终凝聚成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苦学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穷困苦学、刻苦用功、勤学苦练、奋发进取。”[5]26林纾教导子辈学习这件事不能速成,而是需要付出精力和时间,在求学过程中也不要追求不切实际的名誉,要有务实精神。“学问之道,不可欲速,亦不必专务虚名,总以实在为上。”[2]21

“光阴易逝,偷闲亦最易过。”[2]105林纾深刻明白时间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教导子辈要珍惜时间,勤学苦学。“汝父一生于‘勤’字甚着力。”[2]83林纾自己的求学经历,从孩童阶段,到青少年阶段、中年阶段、晚年阶段,都是勤奋向学,博学强记,能诗,能文,能画。“勤勉学问”[2]18“凡事须精勤,万克有成”[2]81。林纾训子书教导子辈真正的“勤”应该是:“‘勤’者,有恒之谓,常常不肯间断。”[2]64真正的“勤学”应该是爱惜时间,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学习。“凡事有恒,有恒则事无不就、学无不成矣。”[2]59“须知‘有恒’二字,能增上学问无数。”[2]83

林纾教导子辈只有“勤学”才能学有所成:“学问之道,无过一‘熟’字,熟能生巧。”[2]67“圣人言‘学而时习’。‘时习’即是求熟,熟能生巧。”[2]71“能勤自熟,则万万不至落人之后。”[2]61林纾自己的求学过程是勤奋刻苦的,他将自己对刻苦学习的理解写在训子书中,教导子辈“凡欲成大学问之人,先须耐劳耐苦”[2]25。同时也教导子辈在人生的经历中先苦后甜的顺序才是正确的,“须知为人必先苦而后甜,不宜先甜而后苦”[2]96。

(二)敢于争论,务实诚信

林纾教导子辈为人处世之道,多次强调“不贪”“不争”“想汝敬听余言,不至当先出头,招人之忌。”[2]38“然所念念者,患尔自恃吏才,遇事以盛满之气出之,此至不可。”[2]12但在学习上,林纾认为“贪”和“争”是好品质,“凡物不可贪,惟学问一道。不厌‘贪’字;
凡事不必争,惟学问一道,必要‘争’字。”[2]22“须知少年光阴比金还贵”[2]105“以早起惜阴为上着”[2]127“四更起早”[2]131,只有利用更多的时间,学习才有保障;
对于知识的掌握要“贪”要“争”,“以熟为度,不妨多读,熟上加熟”[2]61;
对于学问的内容要“然学问须计较,万不能随便”[2]109。求学之道要敢于争论,才能学到真学问。

林纾还特别强调诚信为上的治学态度。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之本。1900年,林纾开始在北京任五城中学教员,后担任北京大学讲席,常年为师教学,了解学生面对考试采取的行径。林纾在家书中多次嘱托要诚信对待考试,宁愿考不好,也万不能做出不诚信之举。“宁考下等,不可犯规,切切!”[2]43“惟勿性急,但求完卷,不犯规。”[2]58对于诚信考试,林纾详细告诫哪些行为不能做,多次提到考试不能夹带资料,不能借别人卷子核对:“汝上堂考时,切不可夹带及借人卷子核对,以取犯规之罚,切切!”[2]27“临考时,切勿夹带及借人课本校对事,天津学堂故案,万不可犯。”[2]43“今吾儿须格外留心,堂上考时,万分不可挟带,并不可与人借看课文。”[2]65“再有切要之一言,汝须万万倾听吾言:宁可不毕业,不可夹带,亦不可向人借观文稿。”[2]80林纾家书中,教导子辈面对考试,最重要的不是考试成绩,而是严遵考场纪律,教导子辈切不可范堂规,考试诚信与否关乎品德问题,关乎犯罪。“盖不毕业者,病也,非罪也。一夹带及借稿,则范堂规,即犯罪耳。”[2]80一个人考试是否诚信,关乎学习态度,更关乎道德层。“君子教子以正。”[2]80作为学生,正是塑造人格、培养品德的关键时期,家长要重视子辈考试诚信的品德培养,从考试诚信到做人做事诚信,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三)因时而学,因材而学

林纾是中国传统文人、古文学大家,有着坚守中华传统文化的风骨。“琮子古文,万不可释手,将来必为世宝贵。”[2]133“古文万无灭亡之理,其勿怠而修。”[2]133林纾一直坚信古文是宝贵的知识财富,能够世代传承,教导林琮要认真学习古文。《林纾家书》中收录了13篇林纾悉心批阅林琮古文习作的真迹,字里行间是一位父亲对子辈继承古文家学的期待。林纾在教导不善治学的林璐时,也希望他能坚持古文的学习。“德文因专重,汉文亦不能抛荒。”[2]23“转盼暑假回家,再读汉文。”[2]41并在信件中详细教导林璐如何学习古文:“《通鉴》仍日看四五页,尺牍、《左传》、古文皆当温习。”[2]23林纾对西文的态度是复杂的:“尔父读书到老,治古文三十年,今日竟无人齿及。”[2]46林纾身处时代变革的环境,认识到传统知识分子在未来社会可能会面临生存的困难,希望子辈能够审时度势,为了谋生技能学习西学。

“方今舍西学外,万无啖饭之地。”[2]67“然方今觅食,不由出洋进身,几于无可谋生。”[2]129“汝能承吾志、守吾言者,当勉治洋文,将来始有啖饭之地。”[2]46林纾时常督促林璐要学好求生技能:“出洋必须算学。”[2]123“吾意以七成之功治洋文,以三成之功治汉文。”[2]46“其馀专力攻治德文、算学。”[2]45“英文最要紧,务先学语言文字,尤以会话为急。”[2]91“德文、算学等等,万分努力,总须得一等优。”[2]60“汝须极力学德文,潜心算学。”[2]67“洋文、几何、算学三事,切宜留意。”[2]75“德文、算学以全力赴之,国文浏览而已。”[2]81林纾把林璐送到德国人办的德华学堂学习,还把英语老师请到家中教授林氏兄弟洋文。林纾更期待的是“余望汝之学问,是在中外兼通”[2]33。林纾在训子书中对子辈中西学的教导,也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大变革给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带来的冲击。

林纾教导林璐要因时而学,善于利用身体机能特点学习:“用功须择其切要者,以盛年之脑力,则于洋文、算学易于记忆。”[2]68“汝但极力向德文、算学及几何用功,盖少年精力可以图功,若年纪稍大,便赶不上矣。”[2]73即使在家学习也要有时间规划,每周一到周五要在家专心学习,“此五日中应用功,必勿出。星期六日及星[期]日由汝可也”[2]95。“自拜一至拜五止,夜中全读英文。”[2]87

“吾老矣,一切看破,惟教子之心甚热如火。”[2]88林纾在家书中悉心教导子辈要爱惜自己的身体、学会为人处世之道、恪守勤学苦学求学之道,104通训子书凝聚了林纾的育儿思想,体现了家书文化的传承发展,对当代大有启发。

(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当代家庭道德教育建设

家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林纾非常重视家书在家庭教育中的力量,在与子辈往来的家书中,把自己的人生阅历和对子女的要求与期望通过家书表达,教育子女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林纾教育子辈要崇德向善、浑厚忠信、爱国爱民、行孝道、处世谨慎、勤学苦学、恒心向学,这些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家庭中的传承。

“吾非不能面训,因思留字示汝,可以长存,为触目警心之具也。”[2]90林纾认为和子辈的沟通,用文字的方式比面对面的语言沟通更富成效。林纾希望子辈能把写有教导的家书装裱好,挂在书房,作为为人处世的准则:“余随时尚有训迪。此书可装池,悬之书室,用为格言。”[2]16“中国传统的家庭道德教育通常通过‘家规’、‘家法’、‘家训’等形式对家族成员进行以身作则、耳濡目染的家庭伦理规范教育。正是依靠这种仪式感极强的家风训导方式,使得中华传统五千年的优良道德品质代代相传。”[6]当代家庭可以学习和借鉴古人的做法,营造优良的家风并把与家风家训相融通的家庭美德付诸一定的载体,如用家书的方式,通过文字的力量潜移默化地滋养孩子的心灵,促进良好家风家训代代相传。

(二)发挥家庭教育功能,营造当代家庭和谐的教育环境

家书是父母和子辈跨越时空交流的桥梁,家书里的文字是有情感温度的。在中华的传统文化里,家书是亲人情感交流的重要介质,是家庭情感和家庭思想的凝聚。“家书有自己固有的书写格式和礼仪规范,彰显深厚的文化底蕴。家书无论是从称呼、行文,还是到结尾的祝颂、落款都有一定的礼仪规范,字里行间体现出仪式感,使人感受到文字的‘温度’。”[7]229林纾家书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凝聚着一个父亲对子辈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望。这种交流方式仪式感强,交流内容也经过了书写者的深思熟练,字里行间带着情感温度,在时空的维度上能长存。

“吾口说不如笔述之佳,故作训谕,汝当听我。”[2]88林纾认为自己在和子辈的沟通中用文字的方式要好于用语言的方式,希望子辈能多理解自己的训诲。“家书是一种感染力极强的鲜活文本,西方人称之为‘最温柔的艺术’。”[8]“吾防对汝说话时,声色皆厉,似见面即加骂詈,吾不忍也。为此将详细之人情物理教汝知之,以后常常如此。汝藏吾书稿,时时观览,亦阅世为人之一助也。”[2]94林纾担心自己用言语教育子辈时语气和神色过为严厉,不忍心从教育子辈变成训斥子辈,所以将为人处世、接物待人之道用家书的方式详细展开,用家书作为沟通的桥梁,用温暖的文字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分享给子辈。当代社会,如何做好家庭教育也是每个家庭面临的一个挑战。很多父母注重孩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给予孩子物质上的保障却忽视了孩子精神生活的需求。“家书是一种感染力极强的鲜活文本,是家庭成员之间借以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一种重要方式。由于家书是写给自己的家人或亲人看的,因此,家书的作者在撰写家书时往往抒发的是真实情感,表达自己对家庭的责任。可以说,家书中的内容无不洋溢着浓浓的亲情,透露着真情实感。”[9]139随着现代通讯媒介的快速发展,电话、短信、微博、微信等信息传递的媒介平台越来越多,以语音、图片和视频等为交流手段的信息传递越来越迅捷,情感的转化也越来越碎片化,家书交流尤为珍贵,通过文字表达建立父母和孩子之间沟通的桥梁,更能起到文化育人、润物无声的作用。

林纾家书在林纾的家庭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林纾和子辈交流情感和传递家风的重要载体。林纾在家书中教导子辈要品德端正、尊老爱幼、谨言慎行、务实诚信、勤学苦学、恒心向学等,这些既体现了林纾个人道德修养和治学之道,也充分体现了社会大变局之下林纾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坚守。林纾家书不仅传承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更是启迪后世要重视家庭教育,发挥家书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载体作用,要让中国传统家书在新时代焕发新光芒,通过家书凝聚家族共同力量,构建家族精神家园,传承家族优秀传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共同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猜你喜欢林纾教导家书清晨忆家书文苑(2020年11期)2021-01-04林纾当众烧借据高中生·青春励志(2019年5期)2019-07-15回望林纾:孝道、爱道与友道海峡姐妹(2019年6期)2019-06-26我想要的教导快乐语文(2019年12期)2019-06-12外婆的荔枝,如何影响了林纾的人生观海峡姐妹(2017年11期)2018-01-30一封家书小学生优秀作文(低年级)(2017年10期)2017-09-15拥抱小小说月刊(2017年6期)2017-05-16一封迟到15年的家书人生十六七(2016年14期)2016-12-01撒谎小雪花·成长指南(2016年3期)2016-04-20《家书》新闻传播(2015年15期)2015-07-18

推荐访问:家书 当代 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