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审美视域下的三秦家风家训*

朱 莹,邵 斐

(陕西开放大学 中瑞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19)

家风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和沿袭下来的,可以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1]家训则是家风的语言载体和表现形式。家训在治家教子、修身做人的基础上完成伦理教育和人格塑造。[2]家风家训是中国人治“家”的文化传承与经验总结。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员干部要重视家风,说的是“小家”,着眼的是“大家”。[3]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三秦家风家训在传统儒家文化思想的影响下,既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的历史基因,又带有鲜明的陕西地域特色,具有深厚的旅游审美价值和文化底蕴。

家风家训文化可以作为旅游吸引物,成为旅游者提升个人修养和彰显社会文明程度的窗口,是行走的社会文化教育的生动课堂。家风家训是旅游者、旅游从业者生活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旅游从业者可以从三秦优秀的传统家风家训文化中汲取养分和能量,肩负好社会责任,做优秀家风、家训的传播者,积极策划主题教育活动和专题旅游产品,使家风教训通过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这个文化载体,让游客对家风家训的美学意蕴可感、可知、可悟,从而让心灵得到滋养、素养得到提升,通过以“文”化“人”,达到“知行合一”的道德教化的目的。

为了深入挖掘家风家训中的社会美、艺术美的文化意蕴,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三秦家风家训文化,让家风家训在立德树人、文化传承、廉政建设方面发挥着“以文化人”的作用,本文从旅游审美的视域探析三秦家风家训的旅游美学意蕴和美学价值,力争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需要的德技兼备的旅游人才作为借鉴和参考。

(一)三秦家风家训中蕴含着中国传统美德

家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家训是传统美德的载体。传统美德通过旅游活动的体验的审美领悟和精神升华从而达到悦心悦意和悦志悦神的旅游审美境界。

弘农(今陕西渭南市潼关县)杨氏的先祖杨震,东汉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后汉书·杨震列传》中就记载了杨震由荆州刺史调任东莱太守途中路经昌邑,他曾经提拔的昌邑县令王密为了报恩夜送黄金十斤,王密说不会有人知道,也不会影响老师人品。而杨震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为不知?从此,“四知先生”的名号和“暮夜却金”的清廉故事传为佳话。他以清廉正直的传统美德流芳百世,留下了“清白传家”的好家风。遍布海内外各地的“四知堂”、“清白堂”和杨震“四知”典故来历有关。“四知遗训家声远,三相流芳世泽长”。[4]陕西潼关县的杨震廉政博物馆是全国规模最大、展示廉政人物最多、文化内容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开展主题旅游活动,大力弘扬“清白传家”的良好家风,从审美领悟到精神升华,达到悦志悦神的旅游境界。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春秋战国时期渔阳(今陕西宝鸡千阳)燕伋作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被誉为“中华尊师第一人”。燕伋二十二岁拜孔子为师;
二十七岁,回乡耕读八年;
三十五岁,又随孔子学习仁政思想;
四十岁,返乡开办私学十八年。五十七岁时得知孔子的儿子孔鲤去世,为了慰藉恩师丧子之痛,不顾年迈,亲赴曲阜吊唁,之后又跟孔子学习四年,返乡之际,恰逢恩师过世,于是和众弟子为恩师置办完丧事后,又为恩师守孝三年,守孝期满返回故乡已经六十四岁了。燕伋一生尊崇恩师,为了寄托对恩师的思念,在家乡裴家塬上筑起了高约十米,底径三十五米的锥形土台,这就是为世人称颂的“燕伋望鲁台”。燕伋以自己的方式为世人阐释了尊师重教的文化内涵,望鲁台成为了继承孔子思想精髓、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儒家学说的象征。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德重礼、尊师重教的优秀文化传统。燕门也一直传承着耕读传家、知书好礼的家风。千阳众多民间古迹的堂屋和大门上仍然保留着“耕读传家”、“知书好礼”、“勤俭持家”等匾额,深受燕伋尊师重教精神感染,尊师重教风气浓厚。[5]燕伋望鲁台可以作为中小学研学旅行基地、大中专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家庭教育基地,是尊师重教传统美德教育的文化载体游客。通过望鲁台旅游活动的直觉体验,导游的深入讲解,对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会有比较深刻的审美领悟,最后达到自我精神境界的升华,从悦心悦意最后上升到悦志悦神,彰显着望鲁台的旅游社会审美价值。

良好的品行也是传统家庭美德重要的体现。清乾隆年间,从福建迁徙到陕西安康的谢氏家族,严格遵循祖上“在国则彪炳汗青,在家则照耀谱乘”家规家训,倾心培养行天下大道之人。到安康后,谢氏家族耕读立家,德业并举,最终成为当地盛德大业世家之典范。安康“宝树堂”谢氏的祖上源流与东晋名相谢安同出一脉,安康“宝树堂”名号就源于“芝兰玉树”的成语典故。“谢太傅问诸子侄:‘子弟亦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车骑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这里的谢太傅指的就是东晋宰相谢安,车骑指的是谢安的子侄谢玄。芝兰:香草;
玉树:用玉做的树。现比喻有出息的子弟,德才兼备的人才。“芝兰玉树”的品行正是谢氏家族代代传承的家庭美德的生动写照。谢氏在迁徙到当地后,修身养德,沐泽乡邻,留下了“芝兰玉树品高洁,身模家范付儿孙”的民间佳话。[6]谢氏家训中“芝兰玉树”的家族美德和高雅的志趣可以通过策划的家风家训专题旅游产品和旅游体验活动,以“润物细无声”的旅游体验融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过程中,凸显旅游的社会审美价值。

“家规”融入治家教子、修身处世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陕西安康白河黄氏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的后裔,黄氏家族世代坚守和传承着“修身立德、风正行远”的家规家风。《黄氏家规》中以传统儒家思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为基础,衍生出崇德重教,胸怀大义、修身立品,砥砺奋进、艰苦创业的良好品德来教化族人,因而成为家规、家训的典型代表。《黄氏家谱》中的家训“士者,则须先德行、次文艺”,强调读书人先必须修养道德操行,然后才是提升文学艺术水平。安康白河黄家大院世代居住着黄氏后裔,成为黄氏“修身立德、风正行远”的家规家风传承和发扬的文化载体,彰显了士大夫的德行、气节、风骨、志趣,为后世树立了传统美德的范本。陕西岚皋杜氏家族,原居山西平阳府,清乾隆四十六年,迁居至现陕西安康岚皋县。岚皋杜氏在清同治七年制定的家规《阖族公议齐家条规十则》中就包括“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重农桑以足衣食”“隆学校以端士习”“和乡党以息争讼”“戒邪淫以正风化”等对伦理道德进行人文教化的重要内容。杜氏的家规在前言中就强调,对那些违犯道德礼仪的后世子孙,理应“早为惩治”,避免“萤火燎原,蚁穴溃堤”,蕴涵了修身立德、为人处世思想和防患未萌、抓早抓小的家族管理智慧。[4]通过“燕伋望鲁台”和安康谢氏、黄氏、杜氏等家族宗祠的旅游体验和思想感悟,让中国传统的美德入脑、入心、入骨,融化成中华民族优秀的品质和修为,达到悦志悦神的旅游审美境界。

(二)三秦家风家训中洋溢着浓厚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彰显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7]“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世代奋斗的情感积淀,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蕴含着美育旨趣,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土壤中。

陕西宝鸡眉县的张载,是北宋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儒家思想的“关学”派,被誉为“横渠先生”。他的家风家训是“立心立命, 惟德惟规”,其家风家训思想集中体现在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家国情怀中。宝鸡眉县的张载祠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和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张载关学学术论坛永久性会址。旅游者可以从张载祠中的碑刻、专题陈列中感受到中国士大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美好愿望和宏伟理想。

韩城党家村家训在明清时期形成,从修身、处世、治家、报国等方面就为自己和后世子孙都立下严格的规矩,起着警示和教育的作用。党家村家训中“国则思忠,家则思存,民则思信,为人之根本也”,“读圣贤书,立修齐志;
存忠孝心,行仁义事”等都体现了党家村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他们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时刻践行着的社会责任。党家村家训里面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学,犹如一盏盏明灯,感染和影响着村民对生活的态度,在家规和家训的教诲下,完成修身、养德,描绘着东方人文精神与道德理想。党家村的家训刻在青砖上,以砖雕和门楣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而让家训和民居建筑完美地融为一体,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将传统美德和对真善美的追求表达得淋漓尽致,让子子辈辈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传承着良好家风,成为一道靓丽的旅游风景线。[4]

旅游审美感受的包括三层次:悦耳悦目—直觉感受,直接体验;
悦心悦意—审美领悟,认同体验;
悦志悦神—精神升华,反思体验。[8]其中悦志悦神是旅游审美的最高层次。在悦神阶段,旅游者通过直觉感受和感官体验大彻大悟,从“小我”进入“大我”,达到一定的审美境界,从而在旅游活动中唤起昂奋向上的意志,激起追求道德完善与超越的原生动力。唐代著名的书法家柳公权,陕西铜川耀州人,他的家风家训“正心、正笔、正世间”,给柳氏子孙留下了清正家风。西安碑林博物馆柳公权的楷书经典作品《玄秘塔碑》碑文中这样写道:“为丈夫者,在家则张仁义礼乐,辅天子以扶世导俗;
出家则运慈悲定慧,佐如来以阐教利生。舍此无以为丈夫也,背此无以为达道也。”柳公权的书法“瘦硬匀衡,斩钉截铁,爽利挺秀,骨力遒劲”[5]无论是碑刻的内容还是柳公权一笔笔即刚劲有力又温婉秀丽的字迹,都向世人彰显着“柳骨”的风范。“颜筋柳骨”中的“柳骨”,不只是彰显柳公权的书法成就,更蕴含着他的铮铮铁骨和做人做事的态度,折射着书法大家的精神向往和价值追求。而柳公权骨子里浸染的,不仅有传承已久的士大夫情怀,也有柳氏家风家训的薪火相传。柳公权的家风家训让我们在感受书法艺术魅力的同时,体悟道德教化的动力。策划以书法艺术和家风家训为主题的专题旅游产品,吸引书法爱好者、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游客和专门针对中小学学生的研学团、亲子团等旅游者,可以让游客在书法艺术的殿堂中除了感受书法大家的书法作品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之外,我们还可以从中体悟到书法家因心正、笔正而成为世间的垂范,受世人景仰,通过审美领悟和精神升华,达到悦心悦意和悦志悦神的旅游审美境界。

陕西韩城的党家村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好的明清建筑村寨之一,被誉为“东方人类古代传统居住村寨的活化石”和“民居瑰宝”。党家村几乎所有住宅院落的墙壁上都镌刻着家训,整个村落似乎都要浸润在伦理道德教化的氛围中,非常鲜明的民居建筑风格和传统文化的内涵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党家村每家每户的照壁、厅房两侧的墙壁上、院落大门的门楣上都刻着党家村人祖祖辈辈留给后世子孙的处世格言和警句。砖雕的书法艺术考究、雕工堪称精美绝伦,蕴含着非常深刻的人生哲理,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反映着个人修养与理想追求,形成党家村世代相传的家规家训。

党家村人不只是把家训刻画在一块块青砖上,每家每户的门额上上还精心雕刻了非常精美的题字,比如“诗书第”、“安详恭敬”、“清白传家”等,通过展现独特的书法艺术,党家村的砖雕家训和门额题字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在润物细无声中将传统道德和做人准则用到人格和品格塑造中。[4]党家村家训中的书法体例主要以楷体、行楷来表现,通过书法艺术强化了家训的“守正”和“规矩”教化意识。书画是党家村人的传统文化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门楼上的楹联、厅房内的牌匾、墙壁挂的字画、收藏的古籍,都见证了党家村家风家风传承的历史,构成了一幅生动而形象的生活画卷。在书香和画境营造的环境和氛围中,党家村人时刻规范着自己的言行和举止,不断完成品格的塑造。党家村人把家训融入到民居的书法艺术、雕刻艺术和建筑艺术之中,达到强化道德教育的功能,是家风家训艺术审美和道德教化的完美融合。党家村的家训,集书法艺术、雕刻艺术、建筑艺术于一体,具有丰富的旅游艺术审美价值,即达到悦目的旅游直觉体验,又有悦心悦意的旅游审美领悟和悦志悦神的精神升华。

三秦家风家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处处蕴含着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和谐社会的向往与追求,和现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的奋斗目标基本一致。古村落、宅邸、宗祠、坛庙、故居、专题博物馆等旅游景观承载着家风家训文化发展的历史,希望大家通过家风家训的旅游载体认识美、感悟美、升华美,从旅游审美视角领悟,通过旅游活动文化传播,进而强化家风家训的道德教化作用,为构建幸福、和谐的美好中国共同努力。

猜你喜欢家村传统美德家训城郊经济“围城”——申家村“弃工务农”现象解析当代陕西(2021年18期)2021-11-27让老人幸福 促社会和谐慈善(2021年6期)2021-11-26张载家训不只是横渠四句当代陕西(2020年22期)2021-01-18幸福像花一样开放——蒲城县闫家村的金银花海当代陕西(2020年14期)2021-01-08传统家训里的廉政观人大建设(2020年2期)2020-07-27凭借传统技法传承传统美德——评李保均的长篇小说《花农》阿来研究(2020年2期)2020-02-01那片盛开的“金银花”——从闫家村党支部书记王春颜看“带头人”的重要性当代陕西(2019年23期)2020-01-06做人美德作文周刊·高二读写版(2019年45期)2019-09-10一个人的山区“扶贫公交”文萃报·周二版(2019年8期)2019-09-10三坊七巷 名人家风家训馆海峡姐妹(2019年4期)2019-06-18

推荐访问:视域 家风 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