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运用体育运动干预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

贾俊飞 孟雅婷

(中国矿业大学 材料与物理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1]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校辅导员的重要工作之一。辅导员面对学生的不同心理问题进行正确引导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本文阐述如何运用体育运动干预学生的心理问题。

(一)适应方面的心理困扰

第一,理想和现实的偏差。步入大学后,大学生发现理想的大学和现实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可能产生心理上的不适。第二,角色定位偏差。部分大学生因成绩或其他方面与他人存在差距,容易产生一定的心理偏差,表现出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第三,生活环境的差异。在大学中,异地求学的学生较多。这部分学生可能在饮食、气候等方面存在不适应的问题,容易产生烦恼、忧愁等。

(二)学业方面的心理困扰

学习问题是很多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第一,缺乏学习动力。学习动力不足表现为逃避学习、逃课、迟到早退,主动学习能力不足,自我期望较低等。第二,学业压力与焦虑。压力和焦虑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呈倒“U”形曲线,个体承受的压力和焦虑越大,学习效率越低;
压力和焦虑适中,学习效率最高。

(三)就业方面的心理困扰

就业本身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就业单位对学生的个人价值观、个性品质、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组织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具有较高的要求。大学生在选择就业时一方面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受到家庭、专业、个体等的影响。因此,大学生在就业方面也会产生诸多的心理困扰。

(四)人际交往的心理困扰

大学生步入大学后,面临的人际关系较为复杂。宿舍矛盾是常见的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之一,大学生生活习惯、敏感程度等的不同,都会产生心理困扰。此外,部分大学生存在一定的异性交往障碍,如缺乏自信、过于敏感等,这也易引发一些心理问题。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外界环境的干扰,也有个体自身的影响。

(一)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主要指与大学生成长密切相关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第一,家庭环境。家庭环境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家庭氛围、教育方式、家庭结构、经济状况等方面。学生存在家庭关系不和睦、不平等、不完整和经济困难等问题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第二,学校环境。校园环境、宿舍环境、教学状况等都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大学生人际交往经验不足、畏惧与他人交往等,容易使其产生心理不适。第三,社会环境。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不成熟,面对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多种价值观的冲突,容易产生各种心理不适与困惑。

(二)个体因素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除了受社会因素影响外,也受个体因素影响。第一,遗传因素。遗传是一种生理现象,是指上代的许多生物特征传递给下一代的过程。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第二,疾病因素。生理疾病也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活动,如出现易激惹、失眠、不安等。第三,性生理因素。大学生生理发育基本完成。但是,由于性心理与性教育的不足,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认识性反应,容易出现心理不适与困惑。

体育锻炼和体育运动,是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磨练坚强意志、培养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对大学生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素养的形成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

(一)体育运动促进意志力提升

体育运动并非一蹴而就的,是一项需要长期进行的行为。养成长期的体育运动习惯本身就是对意志力的一个考验和提升过程。不同的体育运动对意志力的提升也不尽相同,长跑、马拉松等体育运动对提升大学生意志力的效果更加明显。

(二)体育运动促进人际关系改善

体育运动作为社会活动之一,运动的同时也伴随着社会交往。大学生在参加团体运动的过程中,不断形成集体意识。随着队员之间的相互配合、分工合作,能帮助运动者改善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加深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三)体育运动强化规则意识的形成

不同的体育运动有不同的竞赛规则。大学生在参与各项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可以养成遵守各项规则的意识。长期参加不同类别的体育运动,可起到约束的作用,从而促使大学生行为的规范化。

(四)体育运动能够调节负面情绪

体育学界探索体育运动对负面情绪的影响较为成熟。林晓桂等人的研究表明:“大学生每次锻炼时间越多、锻炼强度为中度、已开始规律性锻炼,出现重度的焦虑、抑郁情绪的风险越小。”[3]研究表明,持续、规律、中度的体育运动能促进人体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可以有效减轻压力,调节情感,改善负面心理和不良情绪。

(五)体育运动提升自我效能感

刘朝辉通过研究发现,体育运动能改善大学生的负性情绪,同时还能通过提升自我效能感,从而改善大学生的负性情绪[4]。蒋钦等人的研究证实,身体锻炼可以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水平,也可以通过自我效能感间接影响心理健康水平[5]。

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健康成长。面对当下大学生复杂的心理问题,高校辅导员应迎难而上,拓宽思路,创新工作方法,逐步探索出干预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举措和方法。

(一)思想引领,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部分大学生宅在宿舍,不愿走出宿舍,走向操场[6]。因此,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让大学生走向操场,在运动中释放自己,排解压力与烦恼,增强生活激情,从而降低心理问题的发生率。

(二)积极引导,激励学生加强体育运动

众所周知,体育运动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从前文内容可知,持续、规律、中度的体育运动能促进人体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可以有效减轻压力,调节情感,改善负面心理和不良情绪。因此,各高校要结合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制订科学的体育运动方案,使学生掌握科学的体育运动方法,并长期坚持体育运动,从而促使其心理健康发展。

(三)协同联动,体育运动结合心理干预

面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要加强院校沟通,家校协同,同时,要注重创新干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辅导员要积极鼓励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寻找压力宣泄的出口,通过运动的方式排解他们内心的苦闷,缓解压力,培养学生的抗逆力。同时,可以鼓励问题学生的室友共同参与其中,一方面可以加强其友谊,另一方面可以使更多学生养成长期锻炼的习惯。

(四)强化考核,建立体育运动考核机制

建立有效的体育运动考核机制。辅导员在鼓励和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同时,引导学生建立体育运动兴趣小组,搭建小组成员交流平台,加强小组内学生的交流。小组成员可以相互监督和考核,增强小组内成员运动的积极性。辅导员也要定期对不同兴趣小组进行考核,让学生发现体育运动给自己身体、情绪、精神等方面带来的积极作用,肯定体育运动的有效作用。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和国家关注的问题。长期、科学、适合的体育运动能干预和预防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高校辅导员可通过体育运动有效干预和预防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体育运动辅导员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心理健康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心理健康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心理健康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体育运动智慧少年·故事叮当(2021年8期)2021-09-05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少先队活动(2020年11期)2020-12-28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时代英语·初中(2018年6期)2018-05-14呆呆和朵朵(13)故事作文·低年级(2016年1期)2016-09-10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人间(2015年19期)2016-01-04校外辅导员的一天中国火炬(2009年10期)2009-10-17

推荐访问:辅导员 干预 体育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