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环境下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创新研究

程海洲 王立河 陶良如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
职业教育;
教学设计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发展成为新时代教育的鲜明特征,当然也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中指出:积极推进信息技术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过程、内容、方法和质量评价的深度融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适应在信息化环境下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职业教育应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推进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具体来讲,职业院校应高度重视信息技术给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着力推进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基础建设,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积极开发优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加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现代信息技术对职业教育教学产生广泛性、深层次的影响

(一) 改变了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理念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催生了一批新概念、新理论,智慧课堂、微课、慕课、大数据平台、在线教学、学习支持等一系列教育新形态开始诞生并进入教育教学视域之中,拓宽了教育教学的思路和空间,引发了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的深刻变革,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了全新范式。同样,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广对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信息化素养,即信息化应用及处理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沟通协作能力等发展要求。职业教育教学应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平台,为学生搭建多样化的成长成才通道,满足学生物质与精神、理论与实践、学习与生活等多方面的发展需求,以实现学生创新性发展为内在驱动力,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和生命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 推动了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与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向职业教育领域的广泛延伸,使传统的、简单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难以为继,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成为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在信息化条件下,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被线上线下、课内课外、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所取代,混合型的教育模式成为主流趋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确定性边界将不存在,师生之间也不再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单向的、垂直型的知识传授与被动接受的结构关系,而是基于主体地位平等的、交互性的、共创共生的协作探究关系。因此,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根本转变,教师不再是传道授业的解惑者,而成为了启发者、协助者、引路人,教师对学生学习成长做到尊重、关怀、分享,而不再是干涉和教导,学生真正成为自主学习、自我成长的主体。

(三) 加快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课程

是教育教学的核心领域,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基础性、关键性工程。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数字化课程建设成为信息化条件下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传统的纸质化课程、直观性教程被现代视听教程、程序化教程、精品资源课程、教学机器等取代。正如《教学技术学》一书中明确指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根子生长在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的土壤上。”[1]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开始广泛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并成为一种普遍性的教学工具,为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更多选择与可能,职业院校的课程建设开始向数字化、智能化、多媒体化、虚拟化转变并成为职业院校课程建设的新趋向。

(四) 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由于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学生的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学会学习、终身学习、数字化学习作为一种发展趋势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必备能力。学会学习、终身学习、数字化学习使学生由过去的被动学习方式向主动探索新领域、获得新知识的学习方式转变,学会学习能让学生尽快适应信息技术带来的各种新变化和新要求,及时掌握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把手机微信、抖音、微视频、在线学习等各种信息技术与专业学习充分结合起来,教师应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优化组合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促使学生在信息技术与专业学习的融合发展中不断实现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终身学习、数字化学习是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密不可分的,因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引发各种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应运而生,职业院校学生如果不能尽快掌握发展变化的信息技术,就无法适应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需求和人才自身成长成才的发展趋势。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的融合困境抑制了职业教育教学的现代化发展

(一) 现代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融合度不够

现代信息技术对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影响是全方位、多层面的,从其广度而言,信息化必然带来高校教育教学的信息化、行政管理的信息化和学生管理的信息化等,形成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一体化的信息管理体系和教育教学体系。从信息技术与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融合的深度上来看,现代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的融合应着眼于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坚持信息技术以服务教学和学生为中心,能够为教师提供更为自由和广阔的教学空间和数字化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学习体验,解决学生发展中的各类思想问题和学习问题。但是,从目前高职业院校的信息化发展与应用的实践来看,现代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落后于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一些新的信息技术并没有及时与教育教学结合起来;
从广度上来看,现代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覆盖面比较偏狭,抑制了教师教学主动性和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潜能发挥。

(二) 教师教育教学的信息技术水平差异性突出

实现教育现代化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教师的核心地位和关键作用不会改变。因此,在信息化条件下,教師对信息化技术的掌握程度和教师运用信息化的教学能力不仅决定着自己的课堂能否让学生真心喜爱,也决定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信息化的理念认知和重视程度有着较大差异,多数教师仅把信息化尤其是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未能深入研究信息化对当前大学生成长规律的深刻影响,更没有针对学生对信息化时代的特殊需要和关注的热点问题,来加强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无法有效运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和线上教学平台创新课堂教学,导致教学内容空乏,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氛围无趣,无法吸引学生。

(三) 学生科学正确的信息化应用与学习习惯还未完全养成,创新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有待提升

众所周知,现代信息技术的现代化与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是同步发展的,职业教育的现代化需要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的深度链接和融合发展,引领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是信息技术与专业学习、个性自由发展相协调的。这样以来,就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信息技术的掌握运用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然而,由于职业院校的学生入学门槛低、生源途径广、学生素质参次不齐等原因,多数学生基础理论比较薄弱,自律意识差,学习内生动力和学习后劲乏力,尤其是对创新性能力较强的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与运用滞后,学生信息化素养和信息应用能力落后于信息化自身的发展,无法适应人工智能时代智慧教学、智慧学习的发展需要。

(四) 现代信息技术资源的有效供给与信息技术平台的支持有待提高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职业教育的主要矛盾是职业教育资源供给的有限性和学习者学习需求的增长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就是不断完善教育教学资源和学生的学习资源,为教师提供为更宽阔的发展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加自动化、集成化的操作车间和更适切的、智能化的学习环境等,这无疑也对信息技术的支撑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由于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所限,职业教育教学的信息资源供给相对不足,虽然多数学校解决了校园网和教师上课所必备的硬件设施,但在软件建设方面,还不能为教师发展和学生学习提供充足有效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支持,使信息技术蕴藏的“普世价值”理论内核与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有效需求不相适配。

三、信息化環境下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实践路向

职业院校的信息化以创新教学理念为指导,利用信息化技术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反馈等创新与变革,完成从传统教学向信息化教学的转变,使教学更科学、学习更有效、课堂更高效,实现深度学习、智慧教育[2]。

(一) 信息化教学的内涵意蕴

信息化教学的内涵主要是指树立信息化的教学理念,共享共建各类信息化教学资源,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策略及教学方法,利用信息平台实现评价考核的过程化、多维化。

信息化教学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在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丰富教学手段,统筹安排教学过程的各要素,实现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探究式学习,从浅层学习到深度学习。当前,职业教育强调学以致用,强调学生实践技能的发展,信息化教学设计可以通过各种信息技术的应用,如虚拟仿真技术、“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等打造智慧课堂,改变单纯依赖传统实训车间、实验基地对技能训练的抑制,释放出更加丰富的学习场景与实践技能体验,创建符合职业教育教学特点的育人模式。

(二) 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创新应用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创新,必须突破传统功利化、工具理性观念的束缚,树立综合育人、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加强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过程等整个教学系统的深刻改革。

首先,要树立以“学生本位”的信息化教学理念。“学生本位”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将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重心,充分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善于运用信息技术资源满足学生课堂兴趣和多方面的成长诉求,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引导学生畅游丰富多彩的现代化信息资源激发其探究和获取新知识的兴趣,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从浅层的被动学习走向深度的自我求索,启发学生进行知识的整合和建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加强信息化教学设计改革创新。教学设计的创新过程明确为三个阶段:一是课前阶段,应明确课程目标,加强课前导学与知识储备。课程目标的确定可以采用信息化方法,分析行业大数据,广泛收集行业动态,把握行业发展方向,使课堂目标与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一致。课前导学中,教师可利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平台,在课程开始前通过线上教学资源共享,提前让学生进行知识储备和预习,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二是课中阶段,可以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实现与学生的充分互动,如课堂讨论、词云生成等,充分激活课堂氛围,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实现探究式学习。三是课后阶段,使用线上教学平台发布拓展任务,实现知识与技能的转化迁移,进一步拓展学生视野,实现深度学习。

再次,实现信息化与学生技能训练的深层次对接。培养技术技型人才是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是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定位,提高学生适应新型产业发展的技术技能水平,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与协助。如在技能训练方面,可以结合信息化手段进行模拟仿真训练,借助教学仿真软件还原工作场景,使学生在虚拟工作环境中真实地提高实践技能。必要的时候,可以结合“互联网+”及物联网技术,将合作企业的工作现场实时传递到课堂中,让学生体验到真实的工作环境[3]。

最后,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生考核评价融合创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对学生进行全过程评价,这样就避免了过去一张考卷定终身的评价方式,实现对学生考核评价体系的全面性和客观性。一方面,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记录并统计学生课程全程的学习状况,如作业完成情况、课堂参与情况、课程互动讨论等,使考核评价更具过程性、整体性。另一方面,可以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以教师评价为主,加入生生互评、学生自评,使教学评价真正实现全方位、全过程,更加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此外,可以搭建互动讨论平台,学生可充分展示自己独特、个性化的见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独创精神。信息化考核评价方式是一种比较合理公正的考核方式,通过多样化评价及讨论,能够更有效率地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也有利于教师精准掌握学生学情,并及时调整教学安排,提高教学效果。

结语

信息化发展日新月异,瞬息万变,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需要教师与时俱进,因时而动,不断强化对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创新运用,不断运用变化发展的信息化技术改进传统教学手段,打造信息化的智慧课堂,帮助学生从被动的机械重复和记忆的浅层学习向主动的探究式和协作式的深度学习发展,为培养学生创新性发展能力创造广阔空间,为职业院校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提供高水平的人力资源支持。

作者简介:程海洲(1982-),男,河南南阳人,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教学;
王立河(1967-),男,河南唐河人,通信作者,硕士,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教学。

(责任编辑 董国珍)

猜你喜欢信息化环境职业教育教学设计浅析信息化环境下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现代营销·学苑版(2016年10期)2016-12-12“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推荐访问:教育教学 信息化 职业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