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科学意蕴及时代价值

刘芳丽

(1.西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2.甘肃政法大学 学生工作部,甘肃 兰州 730070)

共同富裕是中华儿女几千年矢志奋斗目标,是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孜孜追求,凝结着不畏艰险、追求卓越、德化四海、协和万邦的美好愿景。共同富裕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关乎党的执政根基、关乎中国梦的如期实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儿女在“反贫困”持久战中接续奋斗,打赢了脱贫攻坚阻击战,凝聚伟大民族合力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进入“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掌舵定向,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举措,并提出一系列关于共同富裕的新思想、新论断,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也对促进中国梦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守正与创新,是对中国传统“大同”社会理想的赓续与超越,是对历届中国共产党人执政经验的总结与升华,也是对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现实难题的聚焦回应。

(一)理论逻辑:对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守正与创新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弊病的同时,科学摹画了未来社会发展宏伟蓝图,从不同视角阐述了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实现途径、制度前提和表现特征,这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提供了理论借鉴和思想启发。

第一,马克思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人的身体奴役和精神摧残,阐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共同富裕的价值旨归,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与物质财富的积累是通向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马克思主义指出,在资本利益的驱使下,人被无情卷入资本增值恶性循环的漩涡,在高速运转中沦为资本生产机器的奴隶,人被物化、符号化,丧失了灵魂和整体性,成为“单向度的人”。马克思从人的存在形式视角提出“三形态说”,阐明人类社会是告别人对人和物的依赖关系最终实现“自由个性”的过程,鼓励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全面实现自身的彻底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同时,马克思、恩格斯也指出,只要每个人都参与劳动创造巨大财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就能“愈益丰富地得到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发展和表现一切体力和智力所需的资料”[2],反之会陷入普遍的“极端贫困”。这揭示了共同富裕以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物质财富的积累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赓续马克思主义人民至上政治立场的基础上,将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以精准扶贫消除绝对贫困,以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多措并举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马克思主义从所有制视角阐明公有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前提。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批判了“工资、利润和地租”合理性面纱掩盖下的剩余劳动剥削秘密,阐明资本主义社会终将在资本积累与无限扩张的恶性循环中走向覆亡,人类社会最终会过渡到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共产主义社会,实现共同富裕是历史必然。列宁也倡导通过革命手段推翻“人剥削人”的私有制社会,建立劳动成果归全体劳动者享有的理想社会,揭示了公有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前提。同时,共同富裕离不开合理的收入分配,共产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有折有扣”的按劳分配,其高级阶段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自信标榜“各尽所能,按需分配”[3]364-365,深刻揭示了到达共同富裕彼岸的长期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坚持公有制的基础上以先富带后富、循序渐进推进共同富裕,同时处理好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第三,马克思主义从构建“意义世界”视角阐明,共同富裕是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富裕。马克思从人的发展需求指出,人的物质生活制约着人的整个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通过物质的反贫困斗争和精神领域的革故鼎新,不断促进人的精神世界愈加充盈。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社会不仅是物质生活的日渐富足,而且保证了人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3]670,这种理想社会真正实现了人的物质和精神领域的双重富裕。在自由人联合体中,人彻底摆脱了“资本逻辑”的统摄与奴役,成为“整体的全部丰富性的人”[4],其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必然随着生产力发展而提高,其精神世界也获得了自由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从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高度阐明富口袋与富脑袋的辩证统一关系,指出共同富裕是全面的多方联动富裕。

马克思主义的共同富裕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论述的理论渊源。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人民立场”多次阐发在公有制基础上,以“高质量发展”循序渐进地推动“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赋予共同富裕新内涵,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守正与创新。

(二)文化逻辑:对中国传统“大同”社会理想的赓续与超越

纵观中国千年历史,共同富裕是人民对衣食无忧美好生活的孜孜追求,也是历代君王对国家繁荣兴盛、人民安居乐业理想图景的憧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贵君轻”的重民富民思想和公平正义的价值追寻等思想理念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提供了丰裕的思想文化滋养。

第一,汲取“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春秋战国时期,频繁的战乱和剧烈的社会大变革击破了“井田制”,贫富差距悬殊和阶级分化导致人们对共同富裕生活的朴素向往。古代先贤提出治国之道,以民为本,重在富民思想。儒家经典著作《礼记·礼运》中描绘了民富物裕、尊老爱幼、社会和谐的美好“大同”社会,折射出人民对“共同富裕”社会理想的向往与执着追求。《荀子·王霸》云:“兴天下之同利,除天下之同害,天下归之”[5],告诫君王众民命运与国运休戚与共、福祸相依,要以天下格局行天下之举。魏晋南北朝时期,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大同社会的雏形。康有为的《大同书》生动地描写了天下为公、人人平等、物质丰裕、劳有所得、生活有保障的“太平盛世”,反映了他胸怀天下的为民情怀和对理想大同社会的美好憧憬。

第二,撷取“民贵君轻”的重民富民思想。《尚书》有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6],生动诠释了治国安邦的哲学智慧。孔子提倡以民为重,实施“仁政”,取信于民,国才得以巩固。秦汉时期,“治国之道在于富民”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如西汉的司马迁提出“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贾谊在《论积贮疏》中提出:“富安天下,民富然后可治”[7],表明民富对国家长治久安意义非凡。唐朝李世民的“水舟之喻”体现了以民为本、富民强国的治国之道。宋代荒政的主要措施之一是以富资贫,《黄震全集》中明确记载“天福富家,正欲贫富相资……劝富室以惠小民,损有余而补不足”[8]。明朝朱元璋提出“富民则国安”的理政之道,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体恤民情,竭尽全力探求富民强国之道。清朝爱新觉罗·玄烨为匡扶社稷,倡导孟子的民本思想,提出民足国富,百姓安居乐业方可行太平之治。民国时期,孙中山为振国救民,高擎“天下为公”义旗,提出“三民主义”学说,对号召民众、推动中国革命进程起到重要作用。

第三,接续“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孔子提出“天下为公”的执政理念和“有教无类”的教育准则,彰显了在多寡不均的社会追求平等正义的美好愿景。墨子指出:“人无长幼贵贱”[9],要一视同仁,以“兼爱”待之。庄子的《齐万物》从齐是非和齐生死两方面阐明万物平等,人应遵守自然戒律,不可妄自尊大。张载在《西铭》有云:“民吾同胞,物吾与也”[10],阐明人与人都是同胞兄弟,应相敬相爱;人与万物共处天地间,应平等相待。唐末农民起义以“天补平均”为口号,杨玄领导的农民起义以“均贵贱,等贫富”为纲领,这些都体现了广大民众渴求平等正义的思想愿景。

习近平总书记善于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汲取思想养料,多次引用“富民”“平等”“民本”等典故,在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精准扶贫”“共享发展成果”等共同富裕思想。

(三)历史逻辑:对历届中国共产党人执政经验的总结与升华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共同富裕探索史,生动地诠释了共产党人的使命与担当。中国共产党将共同富裕目标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以人民福祉为价值追求,为振兴中华而孜孜奋斗,通过筚路蓝缕开创基业,经过艰苦卓绝的伟大探索寻找共同富裕出路,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共同富裕的理论成果。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将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而浴血奋战。土地革命时期,在广大农村地区开展“打土豪,分田地”运动,发扬刮骨疗毒和敢于碰钉子精神,最大限度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在全民抗日保国阶段,敌后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在改善民生的同时,最大限度保障了抗日济养、发展壮大了抗日队伍,促进了抗日战争胜利,这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了必要政治条件。1953年,毛泽东首次提出“共同富裕”概念[11],倡导通过“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有效解决资源失衡、贫富分化和“姓资姓社”等问题,深刻揭示了公有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制度保障。毛泽东认为,共同富裕必须以雄厚的物质条件为经济基础,分阶段才能建成现代化强国。经过几十年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国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国家各项制度日益完善,这为共同富裕创造了必要的政治前提、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共同富裕思想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推进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邓小平紧密结合特殊国情,通过改革开放伟大战略举措破除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机制桎梏;倡导“两大文明”齐驱并进、相互促进;将共同富裕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并提出严格遵循“先富带后富”策略和“波浪式前进”路线,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共同富裕目标[12]。邓小平立足国情,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为循序渐进致富指明了方向。江泽民强调,党和国家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必须立足人民根本利益,兼顾不同群体利益,解决广大人民最急迫、最现实的问题,全民一心、昂首阔步朝着共同富裕宏伟目标迈进。以“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以全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贫富差距,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达到全国各地区普遍繁荣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3]。胡锦涛提出“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号召全党全国竭尽全力、万众一心“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4];通过中部崛起和振兴东北为缩小区域差距提供政策扶持;通过取消农业税、种粮补贴和新农村建设等举措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通过倡导构建和谐社会为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这些理论成果极大地丰富了共同富裕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敏锐洞察和精准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基础上,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价值追求,全面论述了共同富裕的科学意蕴、时代价值、基本原则、战略步骤和实现路径等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刻体现了对历届共产党人共同富裕思想理念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极大充盈了党的理论成果,为巩固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重要理论遵循和实践指导。

(四)现实逻辑:对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现实难题的聚焦回应

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立足党和国家千秋伟业,统筹“两个大局”,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从真理和道义高度擘画了民族复兴宏伟蓝图。共同富裕是对解决中国社会突出矛盾的现实选择,是新时代推进中国梦历史进程的崭新课题。

第一,共同富裕是完成新时代历史任务的重要战略举措。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起点上指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15],多措并举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千方百计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这充分凸显了新发展阶段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国家“十四五”规划从顶层设计视角,旗帜鲜明地将共同富裕作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战略目标,其在民族振兴中的关键地位洞若观火、自然明了。因此,共同富裕战略举措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目标的任务使然。

第二,共同富裕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应然之举。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将“为人民谋幸福”作为共同富裕的出发点和社会经济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举全国之力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同心所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广大民众在共同富裕中增强幸福感、成就感和获得感。近年来,中国社会经济以“加速度”铸就了国内生产总值“大体量”,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升,但发展失衡、不充分问题凸显,贫富差距问题严重,创新乏力仍处于“阿喀琉斯之踵”,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降低了人民的幸福指数。因此,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社会各领域平衡、协调和充分发展刻不容缓。

第三,共同富裕是破解社会现实难题的主抓手。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领域突飞猛进,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果,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社会治理难度飙升、贫富两极分化、失业等问题凸显。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结构调整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但其衍生的收入分配公平问题与就业难题对社会造成了不容小觑的负面影响。因此,国家必须高度重视社会公平正义,以共同富裕为导向构建新发展格局、优化收入分配机制、强化社会兜底工程,形成释放消费潜力、经济稳步增长的国内大市场,从根源切切实实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发展难题和执政“焦点任务”,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千方百计为民增收致富,这些共同富裕战略举措都是对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现实发展难题的聚焦回应。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具有丰富的科学意蕴,以人民为中心是其政治立场,各项协调推进是其战略举措,循序渐进致富是其基本原则,奋斗创新致富是其路径选择。

(一)政治立场:以人民为中心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将人民至上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为民族谋复兴”的凌云壮志坚不可摧,“为民谋幸福”的初心坚如磐石,其百年党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为民奋斗史。习近平总书记在赓续共同富裕价值理念的基础上,始终坚守人民情怀,坚持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切实解决民众“急难愁盼”问题,生动谱写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幸福生活华章。

第一,共同富裕是不区分民族、地域、人群的全体人民的富裕,不是少数特殊群体的富裕。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6]。在实际工作中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前瞻性思考、科学谋划和战略性布局突破“问题岛链”,统筹协调推进各项工作,着力解决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等问题,不断促进社会公平。将消除绝对贫困作为底线任务,在脱贫攻坚战中补齐短板、攻克难关,不遗漏一村一户,千方百计促进人民脱贫致富,竭尽全力缩小贫富差距,避免出现“富者家财万贯,贫者食不果腹”的畸形社会现象,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民众。第二,共同富裕是民众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是对幸福生活的憧憬。无论是啼饥号寒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国泰民安的和平年代,党和国家的顶层设计、实践探索、体制机制改革、政策设计、发展战略布局等一切现实活动都紧紧围绕人民,以人民利益为价值考量,始终“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17],为人民幸福安康而矢志奋斗。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价值目标实施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疫情防控等举措,更好地契合了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期待。第三,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是检验共同富裕成果的试金石。人民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共同富裕成果也必将体现在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精神风貌、认同感和满意度上。共同富裕不能只镌刻在旗帜上、躺在文件里和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通过补短板、兜底线、强弱项的具体举措让共同富裕映照到人民的现实生活中。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遵循“共建、共治、共享”原则,以增进人民福祉为价值理念,制定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规章制度,以经济腾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能直观感知、高度认可和满意的共同富裕。

(二)战略举措:协同推进致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科学阐述了共享发展理念,突破了经济领域狭隘界限,拓展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彰显出了宏大的理论视野和世界格局。2021年5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明确提出共同富裕在物质、居民收入、公共服务、精神文化、生活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凸显出共同富裕涵盖领域之广和内涵之丰富。“五大文明”协调推进是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也是其重要战略举措。“五大文明”为共同富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强大的政治保障、稳定的社会环境和美丽宜居的生态环境。

第一,在高质量发展中推动物质和精神同频共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高度统一,“富口袋”和“富头脑”必须协同推进,二者不可偏废其一。一方面,物质财富不仅是精神文化的母体,也是其发展的内生动力。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丰裕的物质基础。通过逐步实施橄榄型分配格局、调整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机制,切实增加中等收入人群比例,缩小了贫富鸿沟,从制度和机制促进了共同富裕稳步推进。另一方面,精神文化是凝聚社会力量、形成共识、促进物质世界发展的精神动力。共同富裕蕴含了以人为现实参照的哲学意蕴和价值依托,其必然要求通过调动各方面文化资源,创建斑驳绚丽、内涵丰盈的文化和高雅艺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18],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二,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坚持全过程全方位人民民主,创造了超越西方的政治文明,为共同富裕提供了政治保障。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为人民谋利益”的政治立场,其必然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谋篇布局和主动推进。第三,优化公共服务和织密社会保障网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驱病良方,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公平的文明社会,必须将社会公共资源向偏远地区延伸、向农村基层扩展、向特殊群体倾斜。国家通过健全基础设施、完善养老保障体系、优化兜底救助服务、就业帮扶等惠民举措,不断降低人民生活风险,提高生活水平。通过推动素质教育提质保量,扶智与扶贫相结合,有效阻断贫穷代际传递,为共同富裕创造必要条件。第四,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优化生态治理,为人民提供美丽宜居的生态环境。共同富裕蕴含生态文明要求,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自然和经济财富的象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通过环境污染治理、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施自然资源资产公有制和规范资本行为等举措,守住了绿水青山,为人民创造了美丽宜居的生态环境。

(三)遵循原则:循序渐进致富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是一个循序渐进、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实现共同富裕也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任重而道远。立足中国各地区参差不齐的发展现状,实现共同富裕必然要经历由少数人到全体人、由低级到高级、由单方面到全方面的演进过程。

第一,从少数人富裕到全体人的共同富裕是事物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紧密结合实际,杜绝千篇一律,允许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后富、帮后富,构建共享发展成果的长效机制;政府、企业和个人要树立大扶贫格局,强化责任担当,各司其职、各守其责、各献其力,开展财力、物力、政策、技术和教育等多维度的扶贫举措,构建高效的扶贫格局,多措并举完善社会公平正义制度;以先富为策略,以共富为最终目的,着力解决先富与后富关系问题,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第二,由低层次解决温饱的富裕到高层次富裕是国情决定的同富战略。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规模巨大、发展失衡问题突出等特殊国情决定了完成共同富裕任务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以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为依托,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经历“温饱—小康—富裕—幸福”四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阶段。从国家和民族发展战略角度来讲,分三步走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最后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战略布局充分彰显了分步骤、分层次、逐步推进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第三,单方面富裕到多方面富裕是共同富裕的丰富内涵。共产党人从社会全面发展和文明程度提升角度高度重视精神思想方面的共同富裕,从物质与精神辩证关系角度生动阐发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思想引领、舆论引导、文化构建等方面对实现共同富裕至关重要,要从物质与精神上同富来实现共同富裕艰巨任务。

(四)实现路径:奋斗创新致富

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历史成就是一代又一代勤劳勇敢的中华儿女发愤图强的杰作;人生中的每个高光和精彩瞬间都是砥砺奋斗的结果;幸福美好生活也只能通过奋斗才能梦想成真。奋斗是镌刻在中华民族血液中的民族基因,贯穿于中华民族发展脉络,是昭示民族兴旺发达的独特精神标识,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有力武器。实现共同富裕奋斗目标任重而道远,需要全体人民砥砺奋斗、开拓创新。

第一,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发挥人民群众主力军作用。实现共同富裕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范围广、触动利益层面深、耦合性强、问题治理难度大,其复杂性不言而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凝聚全体人民合力啃“硬骨头”、跨越激流险滩和攻克技术难关。人民群众既是“剧中人”又是“剧作人”,是一切财富的真正缔造者,实现共同富裕必须依靠人民。在实际工作中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充分调动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做大“蛋糕”的积极性,凝聚各方力量和智慧,形成实现共同富裕的磅礴伟力。第二,实现共同富裕要大力弘扬奋斗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19],号召广大民众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摈弃坐享其成、不劳而获、坐吃空山的消极心态,拒绝“内卷”和“躺平”,激励民众通过辛勤劳动致富。通往共同富裕的道路荆棘丛生、充满艰难险阻,需要我们时刻牢记初心、保持奋进激情,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谱写共同富裕新篇章。第三,增强实现共同富裕的斗争本领。奋斗不是响亮的口号,也不是独立于精神的空中楼阁,而是体现在齐心协力攻克难关、集思广益解决实际问题、奋发有为创新创造之中。新时代离共同富裕的目标越近,面临的风险挑战越复杂,如国内社会治理难度大、发展失衡问题凸显、老龄化严重、改革恰逢急流险滩,国际逆全球化思潮高涨、安全威胁困扰不断、贸易保护主义明显,这些问题为共同富裕带来了严峻挑战。只有练就过硬的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本领,才能攻克“卡脖子”技术,破解发展难题,推动共同富裕如期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其理论价值是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其实践价值是推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历史进程;其方向价值是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重要方向指引;其世界价值是为解决贫富差距的人类福祉贡献了中国智慧。

(一)理论价值: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剖析了垂死的、僵化的资本主义社会,生动描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光明前景,透析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必然性。列宁将消灭贫穷、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巩固政权的基本执政方略,对贫穷落后、支离破碎的俄国如何实现共同富裕进行了艰苦卓绝的理论和实践探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站在整个人类利益制高点,从人的全面发展视角深化了对人类何去何从和共同富裕的哲学思考,其核心理论历经百年依然熠熠生辉,为中国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价值指引和理论借鉴。习近平总书记紧扣时代脉搏,统筹“两个大局”,对共同富裕作了一系列与时俱进的精要阐述,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

一是独创性地提出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全面阐述了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基本原则、战略布局、时间规划和实现路径,极大地丰富了共同富裕的理论观点,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和国家富强等实际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二是将中国元素融入共同富裕,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共同富裕目标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全过程,体现了人民的殷切期盼,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经济基础和必经阶段,其战略地位不可撼动。三是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高度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人为本的巨大优越性。共同富裕蕴含物质、精神、文化、政治、环境、生态等多层次多领域的内容,突破了西方以经济领域分配不均导致贫富差距明显的狭隘视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现共同富裕的方法切实可行,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有效解答了共同富裕何以可能和实现的实践难题,突破了西方治理贫富差距的理论瓶颈和制度局限。这些理论和实践成果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科学性、时代性和人民性,也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实践价值:推动了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

中国梦是新时期最伟大、最美好的梦想,是个人梦想与国家、民族梦想的深度融合,昭示着国家繁荣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安康。共同富裕与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幸福生活息息相关,是可触摸、可感知、可实现的美好梦想,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华夏儿女对民富国强的美好追求和殷切期待。共同富裕对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历史进程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共同富裕是中国梦的阶段性目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洞察世界格局和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清晰擘画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将共同富裕纳入中国梦宏伟蓝图,彰显了共同富裕在实现中国梦夙愿中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第二,共同富裕为实现民族复兴梦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共同富裕可以让人民生活的有尊严、有品位、有安全感和幸福感,是没有悬殊鸿沟、最基础、最惠民的美好生活,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强大的物质基础支撑,实现中国梦必将遥遥无期。只有实现共同富裕才能凝聚人心,汇聚实现中国梦的磅礴伟力,激励华夏儿女为其砥砺奋斗,筑牢中国梦根基。第三,共同富裕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不分民族、不分地域的共同富裕,是物质和精神的共同富裕,要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和情感动力,汇集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朝着同富目标迈进。共同富裕不仅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主力军、创造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也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为推动中国梦历史进程提供了强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精神动力。

(三)方向价值: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重要方向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19]这一重要论述标新立异,鲜明指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独具一格。西方现代化道路以大财团和少数利益集团富裕为根本目的,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管在什么历史阶段都是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方向追求。

第一,党的全面领导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政治保证。历史告诉我们,党的坚强领导是凝聚各方力量、克服艰难险阻、破解重大难题的“定海神针”,是保证共同富裕政策方针贯彻落实持续性的重要引擎,是兼顾不同群体利益诉求的治理良策。只有坚持和拥护党的领导,才能发挥集中力量推进共同富裕的最大优势。同时,共同富裕是破解“治乱历史周期率”的关键所在,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是巩固党长期执政根基的坚实社会基础。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着眼“两个大局”,立足中国基本国情,以实现共同富裕为价值目标和鲜明特征,彰显出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改革创新精神突破发展模式限制和利益藩篱,面对糖衣炮弹诱惑不改旗易帜、不变色,始终保持底线思维和宏大历史视野,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动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确保共同富裕目标如期实现。第三,改革创新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实施人才强国、科技强国、文化强国战略,加快知识、数字、管理、科技、人才等要素价值转化升级,全面推动数字赋能、科技文化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使创新在共同富裕征程中蔚然成风。新时代,在共同富裕奋斗目标指引下形成的团结合力坚不可摧,凝聚的奋斗力量强大而有力,全国人民必将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推动共同富裕如期实现,这也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方向指引。

(四)世界价值:为解决贫富差距的人类福祉贡献了中国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为中国人民脱贫致富、实现现代化指明了方向,也为世界各国解决贫富差距问题提供了重要经验借鉴。

第一,为发展中国家突破发展藩篱、探索适合本国发展模式提供了有益经验借鉴。一些发达国家虽然实现了现代化,但“福利主义后遗症”造成贫富两极分化严重,共同富裕遥遥无期,其根源是社会制度局限。拉丁美洲等国家也囿于“西方现代化模式”泥潭无法自拔,经济停滞、贫富鸿沟扩大,日益沦为资本主义价值链条的底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中国发展现状和实践探索,提出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为发展中国家探索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第二,为解决南北问题、治理全球贫富差距提供了中国经验。贫富差距不仅是南北发展问题的核心,也是各国国内亟待解决的稳定问题。中国在人口基数大、地域贫富差距悬殊、贫穷治理难度较大的复杂现状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以创新驱动发展、区域协调、人才强国、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为战略举措和实践路径,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拓展了全球治理贫富差距的新视野。第三,彰显大国风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是关注人类共同富裕的集中体现,为优化全球治理、实现共同发展和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了中国智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贫富差距、疫情肆虐、社会分裂、政治极化等方面无能为力,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崛起,打破了资本主义独霸世界的神话,宣告了“自由民主制终极论”的破产。“各国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大家共同富裕才是真富裕”[20],“中国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有机结合,发挥了德化四海功能,为优化全球治理、推进共同富裕、促进人类共同事业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共同富裕不仅是中国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矢志不渝的执着追求,也是世界人民的淳朴期待。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价值指引和根本遵循,激励中华儿女顽强拼搏、勇于探索、开拓创新,让现代化成果普惠众生,真正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宏伟目标。

猜你喜欢共同富裕总书记发展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9期)2022-10-25Palabras claves de China今日中国·西班牙文版(2021年12期)2022-01-01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华人时刊(2021年21期)2021-03-09习总书记“下团组”当代陕西(2018年6期)2018-05-22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黄河之声(2018年6期)2018-05-18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领导决策信息(2017年16期)2017-06-21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推荐访问:意蕴 总书记 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