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案-副本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领会浪遏飞舟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从《沁园春·雪》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毛泽东诗词豪放的风格、磅礴的气势。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沁园春·长沙》会给你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凝练铿锵、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同时感受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领会诗歌深远优美的意境。

 二、背景介绍(词)

 词,是我国诗歌中的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起源于两汉,盛行于宋代。特点是每首词都有词调,也叫词牌。词牌与内容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有些词在词牌下会有另外的标题或小序,表明主题或写作缘由。

 背景简介:这首词写于1925年初秋,当时,毛泽东在韶山从事革命运动,后来为躲避军阀的逮捕,秘密离开韶山,南下广州开展革命斗争,路过长沙,重游橘子洲头,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词。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沁园春”这个词牌都分上下两阕,每阕的句数、字数都有规定,所谓“词有定阕,阕有定句,句有定字”。我请大家齐声朗读一遍,朗读的时候思考一个问题:上阕和下阕在写作上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也就是,哪一部分着重写景,哪一部分着重抒情,然后咱们再来看,他如何将写景和抒情结合在一起的。

 四、写景,寓情于景

 1、既然上阕重在写景,那么我们来看看毛泽东给我们展示了一幅什么样的湘江秋景图。请大家朗读上阕,思考:前三句作者交代了哪些内容?

 在深秋的季节,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流去。这一句点明时间,地点,环境,引出作者、铺垫下文。

 “独立寒秋”是一个倒装用法,倒装的目的在于强调,那么作者要强调的是哪个词呢?“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中流砥柱的气概。

 2、下一句中的“看”是一个领字,在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一般词的上下阙都有一个,它们在句中起着领起下文的作用,非常重要,读诗词的时候要注意找准这些领字。那么这个“看”字,统领了下面的那几句话呢?

 答:对,统领了下面7句,大家朗读一下这七句话,注意节奏,思考:作者写到了哪些景物?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万类。这几句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极有特色。前两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诗人是怎样看的?(生:放眼望去。)对,是“远眺”,这写的是“远景”。接下来两句“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诗人的视线又怎样?(生:收回来。)这是“近观”。这写的是“近景”。“鹰击长空”怎样看?写的什么景?[生:“仰视”,写的是“高景”]“鱼翔浅底”怎样看?写的是什么景?[生:“俯瞰”,写的是“低景”]

 重点字词:“万”——写出了群山重叠之态。“红”——这里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遍”——写出了红之广,红得彻底。“染”——拟人手法。“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让人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革命形势蓬勃发展。“漫”字写出了江水的溢满之状,“碧透”写出了湘江之水清澈见底的特征。“遍”与“透”为互文,都是副词,含有“极”的意思。“争”——的使用,给碧绿清澈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呈现在读者面前。“击”——准确地展现了雄鹰展翅翱翔,迅猛有力的矫健身姿。“翔”——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竞”字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的生命力。这几句话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诗人从远景、近景,天上、水中为我们进行了有序的描写,互有照应,相映成趣。

 ?3、作者是如何写景的,体会到怎样的意境?

  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木遍染红色,近看湘江,满江秋水碧绿清澈,船只争相行驶。仰望天空,雄鹰有力地翱翔,俯视水中,鱼儿欢快地畅游。

 4、接下来我们再看“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三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找同学解释一下“怅”、“寥廓”、“问”、“谁主沉浮”三个字词是什么意思?

  答:设问。“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它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词,一方面是湘江寒秋的景色引发了诗人蓬勃的思绪,另一方面,又是这激昂的思绪引发了对主宰国家命运的思考。这些忧国忧民地深度思考,显示了青年革命家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宏大心胸和高远志向。

  “寥廓”:指宇宙的辽阔无边;“问”:道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

 “谁主沉浮”:谁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

 这三句的大意: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怎不激起万端思绪!这大自然的盛衰荣枯,这广阔无垠的大地,由谁来主宰,这国家、民族的命运究竟谁来掌握?谁才是主宰国家民族兴衰的真正主人呢?

 5、小结:

 前面作者主笔写景,这里笔锋一转,提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

 自然界中的万物尚且不畏寒冷而“竞自由”,显示自己的生命力,何况我们有思想有灵魂的人们呢?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怀、高远的抱负和凌云之志,升华了思想、拓宽了意境。

推荐访问:沁园春长沙教案 长沙 副本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