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沁园春·长沙教案

 一、《沁园春·长沙》教案

 周慧群

 【文本分析】

 这是一首毛泽东青年时期写的词,描写了绚丽多姿的湘江深秋景色,抒发了一个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这就明确了学习的内容包括景和情两个方面,在教学中需要明确词人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词人怎样通过这些景来表达自己情这三方面的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对毛泽东的革命史和军事才能有较多了解,他们能够较好地理解作者对革命的豪情壮志,但对其文学作品接触不多,因而对其文学家的身份有一定的好奇心。学生对于词的文学常识了解不全,需作补充。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和革命壮志。

 2.品味文章语言,理解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感受凝练、豪放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品读词句,理解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特点;感受本词阔大的意境。

 2.难点:领会词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词的基本常识(见PPT)

 二、导入

 长沙,是毛泽东早年读书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在长沙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1925年1月,中共四大召开,主要议题是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1925年5月底,爆发了全民反帝爱国运动——五卅运动,全民反帝革命情绪高涨。1925年秋,毛泽东离开韶山,去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旧地重游,写下了这首词,以艺术的形式回答了革命领导权的归属问题。(听《沁园春·长沙》朗诵录音)

 三、正音

 沁园春qìn 橘子洲jú 百舸gě 怅寥廓liáo kuò

 峥嵘zhēng róng 挥斥方遒chì qiú 万户侯hóu 遏 è

 四、分析上阕

 1.大意:“湘江秋色”

 通过对寥廓宇宙中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动描绘,歌颂了蓬勃发展的工农革命运动,提出了“谁主沉浮”的历史主题。

  (主要:写景、抒情)

 2.分析“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点明了长沙重游的时间、地点、特定情景,为全诗奠定了典型的环境、气氛。(在深秋的季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滔滔的湘江,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

 3.分析“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观察角度 秋景 精当、形象的词语

  远看——山:(静)万——山之多;遍——红之广 从范围、程度上

  林:(静)层——树层层叠叠;尽——红之深 渲染红、绿颜色

 眼前之景 近看——江:(静)漫——绿之广;透——绿之深 之艳,两色辉映

  舸:(动)百——船之多;争——船竞相争前壮观之势。(力度)

  仰视——鹰:(动)击——搏击,雄鹰强劲矫健的雄姿。(力度)

  俯视——鱼:(动)翔——游鱼自如轻快的神态。

 世间万物 万类:竞——竞争、争着,寒秋严霜下万物竞相生长,生机勃勃的场景,给人鼓舞,强调了以斗争求自由。(力度)

 (1)哪一个是领字,统领到哪里?——“看”,领到“竞自由”,共7句。

 (2)诗人站在橘子洲头,看到哪些富有秋天特征的景物?

 (3)这些景物是按照怎样的观察角度/顺序来写的?

 (4)写景状物用了哪些精当、形象的词语?

 (5)翻译:远看群山,一片火红,层层树林,全像染过一样。近看湘江,碧绿清澈之极,许多大船竞相急驶。仰视蓝天,雄鹰在广阔的天空中飞得矫健有力。俯视水底,鱼儿在清澈的水里游得自由轻快。在这深秋季节,一切生物,都蓬勃发展,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6)选择题:

  “透”的意思是:A透明 B极 C透过 ( B )

  “流”的意思是:A驶 B流动 C流水 ( A )

  “浅底”意思是:A水很浅的河 B水很清澈的河 ( B )

 (7)小结:

 写景特点:远近结合,动静结合,色彩对照鲜明。

 语言特点:用词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争、击、翔等)

 4.分析“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1)“怅”,含有思绪万千,百感交集的意思。“主”,主宰。

 (2)翻译:旷远迷茫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盛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

 (3)这三句与上文有什么联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面对祖国的壮丽景色,即景抒情,直抒胸臆,感叹宇宙的广阔,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联想)

 表现手法:情景交融

 (4)“谁主沉浮”暗指:中国革命由谁来领导。表达了词人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和把自己当作国家的主人翁,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5)这三句作者故意设问,以引起读者思考,而下文就要有所回答。

 第二课时

 一、分析下阕

 1.大意:“追忆往事”

 回忆往昔峥嵘岁月,激励同志们发扬当年激流勇进的斗争精神,主宰中国革命的命运。

  (主要:抒情、议论)

 2.分析“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1)翻译:回忆过去,我和革命战友们曾在这一带游览、游泳,度过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

 (2)从结构上看,这两句起什么作用?

  从结构上看,这是上下阕之间的过渡句,从“湘江秋色”到“追忆往事”,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忆”:统领下阕,展现青年毛泽东和他的革命战友们的画面。

 3.分析“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

 (1)七个分句,概括了怎样的风貌、气概?

 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2)“恰”:正当、刚好。

 “茂”:写出革命青年朝气蓬勃、风采焕发之状。

 “指点、激扬、粪土”:这三个词语是毛泽东及其战友们峥嵘岁月的具体化描写,分别指: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评论国家大事的文章和同旧军阀、旧官僚的坚决斗争。

 “粪土”:意动用法,把……看作粪土。表现了对军阀官僚和统治势力的蔑视,敢于斗争的大无畏精神。

 4.分析“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翻译: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到水深流急的江心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把急驶如飞的船只都阻挡住了。

 (2)击水:游泳。指同志们在时代的洪流中,勇往直前,搏击奋进。

 “遏”:使动用法,使……阻止。

 (3)这三句,和上阕一样,仍以设问句结尾,其实是对“谁主沉浮”间接、含蓄的回答。以形象的画面来暗示并激励同志们发扬当年激流勇进的斗争精神,主宰中国革命的命运。

 二、主旨

  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革命青年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三、语言风格:凝练、豪放。

 程度词:(红)遍:红之广 尽(染):红之深 漫(江):绿之广 (碧)透:绿之深

 小结:这一系列的颜色词将大自然鲜艳的色彩尽量铺开,将满眼的自然景色渲染得赏心悦目,这也是毛泽东豪放大气词风的体现。

 数词:万(山)、百(舸)、万(类)、百(侣)——数量之多

 小结:数量之多体现了词人豪放、不拘泥的风格,词人关注的不是个别,而是世间众多事物,乃至万事万物,词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渗透在字里行间。

 颜色词:红,万山红遍,碧,满江绿透,颜色之鲜艳,与古人“萧瑟、悲凉”之秋形成强烈的对比。

 小结:突出了万事万物旺盛的生命力,描绘了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

 四、比较赏析

 1.毛泽东的“独立寒秋”与柳宗元的“独钓寒江”,两者的艺术形象有何不同?

 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分析】《江雪》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所写,表达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独立寒秋”和“独钓寒江”意境相似,然而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与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有何异同?

 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杜牧《山行》

 【分析】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意境开朗,把秋景写得极富生命力。杜牧的《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则暗喻革命形势蓬勃发展。

 五、课后作业

 1.背诵《沁园春·长沙》;

 2.拓展阅读毛泽东诗词,摘抄两首诗词。

推荐访问:沁园春长沙教案 长沙 教案 沁园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