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都市农业发展成效、挑战及政策建议

摘要:通过实地调研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梳理了武汉市都市农业发展在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主要成效,分析武汉市都市农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农业资源约束趋紧,农村生态环境形势严峻;农业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产业链有待拓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需求日益提升等挑战,并提出了健全都市农业产业体系,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强化科技人才支撑,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注重品牌农业发展,加强农产品安全监管;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提升农业组织化水平;加强生态与资源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绿色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都市农业;发展现状;挑战;政策建议;武汉市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23-4628-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7.23.052

Abstract: Based on field investigations and relative literature reviews, the main effects of Wuhan urba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supporting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were summarized. Then the challenges in process of Wuhan urba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were analyzed, such as the low 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of agriculture and serious labor shortage in rural areas, the tightening restriction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severe situation of rural eco-environment, the low agricultural organizational level and industry chai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to be expanded, the increasingly rising demands for quality and safety of agri-products. At last,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including establishing a sound urban agricultural industry system, to further expand the agricultural function, strengthening support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s, to cultivate the new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entity,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brand agriculture, to enhance the safety supervis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promoting scale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to enhance the agricultural organizational level, as well as intensifying protection of the ecology and resources, to promote a sustainable and green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Key words: urba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status quo; challenges; policy suggestions; Wuhan city

都市農业是在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为了解决工农协调和城乡互动关系而逐渐形成的具有地域特点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1,2]。近20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共同推动下,中国各大城市的都市农业蓬勃兴起,形成了各自的发展模式,对于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起到了积极作用[3]。武汉市是中国中部区域性中心城市,也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如何结合自身资源禀赋与区位优势,发展符合当地实际、具有特色的都市农业,是当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解决的重要命题。本研究系统梳理了武汉市都市农业发展的主要成效及存在问题,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武汉市都市农业转型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1 武汉市都市农业发展的主要成效

2000年,武汉市政府明确提出了发展都市农业的战略部署。2012年制定了《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2012-2020年)》。经过多年的发展,武汉市都市农业发展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农产品保障能力稳步增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民增收致富效果显著,对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1.1 产业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武汉市以农业产业发展为导向,以现代种业为核心,集聚科研院校、企业等创新资源,都市农业产业结构不断提档升级。生物技术、现代种业等高端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中国种都”建设成效显著,编制《武汉“中国种都”发展规划(2016-2025年)》,引入国内外大型种子企业100余家,全市种业产值达300亿元以上。以赏花为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快速发展,带动旅游收入和土地流转。农业总产值中优势特色农业产值的比例超过80%。大力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业园区,湖北武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2001年批准建设的首批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之一,已成为中国农业高新技术和生物农业领域规模最大的产业孵化基地。2015年,武汉市整市入选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标准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1.2 农产品保障能力稳步增强

武汉市深入落实“菜篮子”工程,近年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到2015年,主要“菜篮子”产品自给率达74.5%以上,标准化农业生产基地达到11.3万hm2以上,充分发挥了保供应、稳价格的作用。近年来,设施农业快速发展,农业设施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水平大幅提高,蔬菜供给能力持续提升,全市设施蔬菜基地面积已达0.67万hm2以上。主要菜篮子产品综合自给率达到75%以上,同时是全国生鲜蔬菜价格指数较低的城市之一。淡水产品的产量在全国各大中型城市中持续位居首位。农产品生产标准化水平达到75%以上,农产品品牌建设和标准化工作成效显著,通过“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600个以上,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名列前茅。

1.3 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

武汉市按照圈层化、区域化、功能化的发展思路,结合不同区域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系统规划了现代都市农业的“禁止发展区”、“限制发展区”和“适宜发展区”,积极引导优势特色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以现代种业和蔬菜种植业为重点,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乡村休闲旅游业和现代农业服务业,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不断融合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结构体系日益健全。其中,“互联网+农业”发展迅猛,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推广效果显著[4];2016年全市涉农电商交易总额达到500亿元以上,比前五年增长近10倍;乡村休闲旅游发展迅速,2016年接待游客约3 1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78亿元;“中国种都”建设进展顺利,企业集聚效应显著,种子繁育研发体系初具规模。

1.4 农民增收致富效果显著

2011-2015年,武汉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总收入逐年递增,由2011年的13 628元增加至2015年的22 408元。全市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五年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速,稳居副省级城市前列,2015年排名跃升至第七位。农民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工资性收入成为主要来源,转移性收入快速增长。精准扶贫扎实推进,贫困人口累计减少4.4万人。

2 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2.1 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

由于农业产业本身存在的弱质性、弱势性、收益低等特征,同时伴随着农业生产成本攀升、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不足等现象,引发农业比较效益偏低的矛盾日益显著。武汉市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第二、第三产业就业需求较大,进一步挤占了农业就业人口,2006-2015年武汉市分产業从业人员数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近年来,武汉市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离乡务工、经商,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数量与素质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村庄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农业兼业化等特征显现,“谁来种田”的问题更加突出。这对现阶段武汉市发展都市农业提出了新挑战。

2.2 农业资源约束趋紧,农村生态环境形势严峻

随着近年来武汉市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城镇人口大量聚集,工业厂址外迁扩张,大量建设工程的实施不断对耕地资源构成了挤压。由于农业化学投入品的不断增加,耕地、水体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加剧了农业面源污染态势,对农村生态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造成了威胁[5]。在农业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背景下,要实现满足农产品不断增长的刚性需求和减轻环境负荷的双重目标,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由过去主要依靠资源消耗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升的发展模式。

2.3 农业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产业链有待拓展

受到劳动力不足、田块分散等条件制约,目前武汉市农业生产仍然以家庭分散经营为主要形式,庞大的消费市场与分散的生产规模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农业规模化和农民组织化程度有待提升。分散经营造成生产活动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大,一家一户的生产主体对市场的响应不够敏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武汉市农业生产主要以初级农产品种养为主,产品附加值不高,对区域特色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和品牌建设有待加强,产业链仍有进一步开发空间。

2.4 农产品质量安全需求日益提升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城镇居民收入增加,消费者对农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的要求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涉及到生产、收购、贮藏、运输、销售等多个环节,全流程监管难度较大。目前武汉市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较为分散,农业生产标准化水平不高,部分农产品生产企业的质量安全意识不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与监管体系的覆盖面有待扩大[6]。上述主客观因素给武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有效开展带来了困难。加之大都市的居民居住密度大,食品安全社会关注度高,因此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任务尤为艰巨。

3 政策建议

3.1 健全都市农业产业体系,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

坚持产业导向,在稳定生产的基础上加强农业功能拓展,建立健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都市农业产业体系[7]。稳定发展粮油生产,稳定种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推广适用技术,提升单产水平、产品品质和种植效益;在“菜篮子”工程的统筹下,加快建设集约化蔬菜基地,提升蔬菜种植标准化水平。加快畜禽养殖小区标准化改造与搬迁转移,提升畜禽规模化养殖水平,推进畜禽健康养殖与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保持水产养殖业发展良好势头,强化精养鱼池建设。促进园艺及特色林果产业发展,培育特色林下经济。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在做强现有农产品加工产业园的基础上,着力打造农产品大型加工企业、加工园区和产业集群。加快农产品流通业发展,重点建设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和配送体系,推动“农超对接”和订单农业发展[8]。着力培育乡村休闲旅游产业,依托武汉市农林渔业特色资源,强化田园景观化改造,因地制宜开发特色观光旅游项目,促进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提档升级。

3.2 强化科技人才支撑,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利用武汉市的科教资源优势,围绕都市农业产业链发展,推进科技创新、转化应用主体之间的协作,加强农业科技与产业对接。依托武汉市科研院校和大型涉农企业,整合种业资源,做强现代种业,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的优良自主品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的现代种业体系。发挥武汉市农业科技园区的作用,加强农业科技企业培育与产业孵化,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进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创新,建立健全以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为依托,社会化服务组织为补充的多元化推广服务体系。大力培养农业生物技术、作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等领域农业科研领军人才,通过优化绩效考核制度,改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待遇。强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农业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农业实用技能型人才,扶持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9]。

3.3 注重品牌农业发展,加强农产品安全监管

将发展品牌农业作为做强武汉市农业产业的抓手,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支持发展“互联网+品牌农业”,依托电商平台,打造具有全国知名度的农产品品牌,盘活种养、加工、销售等产业链各环节。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建设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逐步扩大农业标准化生产面积。推进农业绿色生产,利用都市居民消费市场优势,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和地理标志产品,鼓励并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认证,稳步扩大有机生态循环农业面积。强化农业生产环境监测和农业投入品监管,健全市、区、乡镇(街道)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加强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加大农产品质量检测和市场执法力度。

3.4 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提升农业组织化水平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优化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提升农业组织化水平,增强农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在稳定当地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加快培育绿色蔬菜、优质畜禽、名特水产、特色林果等优势特色产业,合理布局农业生产区域。探索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新型农业经营发展模式,完善各主体间的利益联结机制。重视农业产业链培育,重点打造种业、水产、畜禽、粮油等特色农业产业链,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升其市场竞争能力和辐射带动农户能力,推动产业集群式发展。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鼓励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农产品展销、全程社会化服务等活动,进一步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带动能力。发展形式多样的农业适度规模化经營,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维护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合法权益,培育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

3.5 加强生态与资源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绿色发展

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建立政府为主导的都市农业生态安全监测预警系统[10],推动当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强化耕地质量监测保护,发展节水高效农业,加大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力度,加强农业野生植物资源和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鼓励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和有机肥料,促进农膜和农药包装物回收利用,加强畜禽养殖小区污染治理,建立健全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体系和政策机制。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提升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加快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加强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大力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建设,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新城区美丽乡村带和特色小镇建设。扎实推进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加强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农田林网、森林生态体系建设,提升农村道路绿化率、农田林网覆盖率和江河塘库水岸绿化率。

参考文献:

[1] 王爱玲,秦向阳,文 化.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内涵、特征与发展趋势[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10):20-24.

[2] 徐长春.关于都市农业的“咬文嚼字”:概念溯源及认知浅见[J].新农业,2017(4):29-31.

[3] 王全辉,刘义诚.中国都市农业发展模式研究和可持续发展建议[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32):166-170.

[4] 孙懿慧,吴 杨,王爱民.武汉市农业物联网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23):230-232..

[5] 汪坤乾,张 凯,苏 斌,等.武汉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J].长江蔬菜,2014(10):63-65.

[6] 徐建武,吕建平,黄 灿,等.武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创建现状与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17,56(12):2382-2384.

[7] 汪 琴.武汉都市农业布局调研报告——基于农业产业链理论的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8] 李 林.武汉1+8城市圈农业绿色物流发展研究——“两型社会”的视角[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9):19-22.

[9] 韩小平,廖建华,孟雄伟,等.武汉农村科技培训体系建设的现状及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2012(5):17-18.

[10] 罗 平.武汉都市农业生态安全评价[J].中国科技论坛,2010(4):126-131.

推荐访问:武汉市 成效 农业发展 挑战 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