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因子分析的学生成绩评价对高校GIS专业建设的启示

zoޛ)j馝!!HbMv_=$!/i;m=M4_m5]^i--J)z^[-qz+jbr)ߢ*'+-zk!(ZׯzZ)yڦ'eɩ݂eʗzڵb&[bWzgjب^r$z(r&睲!*k*'j[r)ފ-YZqj)j޷^rz{l)e!(+iۚazgylJ},ږ(جjh֧ƙhay'rب!+)yȚܢxz总结如下:第一类学生:相对来说专业理论较强,地理学知识和专业理论基础知识扎实,英语能力水平较弱,专业开发与应用课程较差,即实践动手能力较弱。第二类学生:约占总人数的6%,人数较少。专业开发与应用方面较强,英语能力强优势突出,但数学与计算机基础较差。第三类学生:人数较多,占到三分之一,综合实力较强,各类课程成绩均比较优秀,其中数学与计算机基础类课程优势尤为突出。此类学生基础优秀适合培养为通才型人才,可往多方面发展。其可继续深造,往研究型方向发展。第四类学生:专业理论优秀,其他类型课程成绩较差,适合学习理论性的知识。该类学生占到学生总人数的6%。第五类学生:该类学生占到学生总人数的34%,专业(包括地理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基础理论)理论扎实,专业开发与应用能力方面优势突出,好多同学表现出了对软件开发与应用方面的特长,但英语成绩处于中下水平相对较差,计算机数学类基础类一般,可见这类学生基础弱,但动手能力强,因此该类学生适合发展为开发类人才或者GIS应用领域的应用类人才。这类学生应加强理论课程以及基础课程的学习,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作充足的准备。第六类学生:该类仅有一名学生,其专业基础理论与专业应用方面较强,但公共基础课程如数学、计算机、英语课成绩较差,需加强通识类课程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基本的知识素养。

三、结论与展望

本文选取了2012级GIS专业所有学生18门代表性课程为数据源,应用因子分析法挖掘影响学生成绩的潜在因子,通过计算、分析与综合,本文提取了5个公因子并命名为:数学与计算机基础类因子,地学类与GIS专业理论类因子,英语基础能力类因子,GIS 开发与应用类因子,GIS核心技术类因子。在此基础上本文还构建变量的综合得分函数计算出了学生的综合成绩,然后应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将学生成绩分为6类。并对各类学生成绩进行深入分析,挖掘学生在不同能力上的差别,客观了解学生对各类知识能力的掌握与应用情况,挖掘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发展潜力,在此基础上及时有效的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与指导。同时通过对各类学生的成绩分析也可反映专业课程体系的落实情况,总的来说第二、四类学生共占到学生总人数的约72%,这部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衡量专业课程设置与设施效果的重要依据。结果显示,这部分学生成绩良好,能够达到培养方案的要求。但是这两类学生存在内部差异,表现出对不同类课程学习能力上的差异,即存在各类课程成绩不均衡的现象。第二类学生擅长于数学与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的学习。而第四类学生专业理论扎实,专业开发与应用能力方面优势突出,但英语成绩相对较差,计算机与数学基础类成绩一般。总体上学生专业理论类课程优秀,专业应用实践类课程还有一定的上升空间,需要进一步强化, 以期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GIS 人才,加快我校GIS专业建设的步伐。鉴于以上研究结果,本文提出如下专业建设方面的建议:

1. 结合社会对GIS人才的实际需求,通过与用人单位合作调整授课课程内容与形式,正确把握人才培养的方向,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利用生产实践指导教学,依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从而实现本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目标。

2. 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教学质量是专业建设的一大重要任务,GIS专业依托重庆市地理信息重点实验室与优质的GIS教师团队,以教学促进科研,以科研反哺教学,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可从教学实践中挖掘科研课题,也可将科研成就应用于日常教学,这对提高教学质量意义重大。学生可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进而有机会将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应用到专业实践中,也可将专业理论应用于实践之中,这使得学生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地提高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3. 通识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相互渗透互相融合:2012级GIS 专业第二、四类学生共占到学生总人数的约72%,该类学生成绩是衡量专业课程设置与设施效果的重要依据。那么第二类学生擅长于通识类课程的学习,而第四类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方面表现出一定的优势,可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不同类课程的偏向。然而通识类课程是学好专业课的重要基础,是培养通才型人才的必要环节,因此应重视通识类课程的学习,将通识类课程的学习贯穿于专业教育之中,这样才能适应通才教育的新要求培养出有一定的专业特长与技能又德智体美兼备的全能型人才,也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4. 深入开展本科生导师制。我校GIS 专业实行的是小班制教学,每一届学生人数控制在30人左右,这有利于导师制的全面深入开展。因此教师应对各类学生差别对待,针对各自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发挥教师的个人影响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以及对专业的认识,同时要培养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成为适应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对此我院GIS 专业应该继续深入的开展本科生导师制,鼓励学生根據自身的特点制定各自的培养计划,注重特长培养,加强个性化教学,进而指导学生的学习与就业。

参考文献:

[1]汤国安,龙毅,李云梅.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9(9):45-47.

[2]张启春,吴勇.高等师范院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教学探讨[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9,25(1):119-122.

[3]李大军,程朋根,赵宝贵.GIS专业建议的探讨[J].理工高教研究,2003,22(2):10-11.

[4]原立峰,马明栋,张海涛,等.GIS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10,89(1):41-44.

[5]武松,潘发明,等.统计分析大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6]田宏,于晓秋.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在学生成绩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2009,68(3):9-10.

[7]刘访华,余瑞君.基于因子分析的学生成绩评价对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启示[J].2013,4:14-24.

推荐访问:因子 启示 成绩 评价 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