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精神引领下的大学生德育创新研究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所做的十九大报告为新时代开展大学生德育工作指出了新的工作思路,应将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融入大学生德育工作中,实现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创新。从构建大学生德育评价体系、改进德育方式、加强德育实践基地建设、坚定青年的理想信念、加强教师德育建设、集聚社会力量共同推进德育实践等方面来引导和教育青年大学生与时代同行是新时代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学生德育;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9)11-0009-04

立德树人是大学的使命,是教育宗旨的本质体现,也是十九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通过不断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教育思想,我们深切感到,高校的一切工作必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展开,必须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牢记“四个服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努力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2]。

立德就是确立培养崇高的思想品德,树人就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强调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明确“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德育工作,应立足中国实际、适应时代变迁所提出的新要求,才能培养出具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品质的新时代优秀人才。加强和完善大学生德育工作,将十九大的精神实质和精髓全面融入大学生德育工作,引导和教育青年大学生与时代同步、与祖国同行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一、大学生德育的内涵

德育即道德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人的道德自由,提升人的道德智慧。顾明远教授基于中西方德育内容比较的视角,认为“德育旨在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在社会主义中国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在西方,一般指伦理道德教育以及有关的价值观教育”[3]。以此观之,我国的“德育”既应包含社会对个人的诉求——道德品质,也应包含国家对个人的诉求——思想政治。因此,我国的“德育”可被界定为——在党和政府的引导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等媒介对公民的思想認识、政治素质和个人品德进行教育、规范和引导的自觉行为。

“大学生德育”就是要在全面把握“大学生”群体特征的基础上理解“德育”。大学生思维逻辑简单,经验和阅历不够丰富,思想不够成熟,在即将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之际,如果没有足够的“德性”做支撑,很难满足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总书记要求青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在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再次强调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因此,以十九大精神引领大学生德育工作创新,建构大学生德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当前大学生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生德育工作受专业性工具主义的影响,逐渐形成偏离大学生主观性发展需要的模式,德育工作的目标、内容、过程和方法都缺乏时代性和层次性,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和经济建设的要求。主要存在以下集中问题:(1)德育目标偏离实际。德育目标对德育过程起着导向、规范的作用,然而现阶段,大学生德育重社会价值,忽视个体价值,会使部分大学生对树立远大目标的信念产生动摇。(2)德育内容片面陈旧。目前很多高校都出现把政治教育当作德育的唯一内容,使大学生对德育的内容理解片面,另外,对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和兴奋点以及他们的困惑和期盼没有及时回应,缺乏时效性。(3)德育过程单向被动。大学生通常被置于纯粹的客体地位,缺乏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会,德育活动成为简单的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单向活动,“权力—服从”现象严重,抑制了大学生在德育方面的自主需求和创造性。(4)德育方法简单机械。德育的主要方法是理论灌输,较少关注学生的实践体验,忽视引导大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使大学生知行脱节,知识的优势并不能转化为内在的素质和实际行动,另外,大学生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大学生思维活跃,与社会的联系密切,容易受社会各种思潮、观念的影响,大学生德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密切配合,形成德育合力。

三、十九大精神与大学生德育的关联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过:“一切划时代的体系,其真正内容都是基于产生这些体系的时代需要,逐渐形成起来。”[4]德育工作,应依据时代需要和社会发展确立目标和内容。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十九大报告在回顾和总结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之后,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等重大政治论断,深刻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对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做出了全面部署,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因此,在大学生德育方面,应积极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促进教育公平,努力培养具有崇高道德水准和高素质的人才,发展素质教育,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

(一)十九大精神对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指导作用

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新使命开启新征程。十九大精神作为我党新时期坚定的政治路线,其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具有开创性、里程碑和划时代的重大意义,为大学生德育工作明确了新的指导思想。大学生德育工作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坚决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党的旗帜下努力做好大学生德育工作。

(二)十九大精神对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推动作用

人们总是会从社会实际存在和流行观念中获得自己的思想道德和文化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加强大学生德育的重要内容。十九大报告中蕴含的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为大学生德育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培育环境。十九大报告在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明确指出“要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从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深刻揭示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之所以选择社会主义的深厚历史渊源,譬如中华文化中所追求的天下大同、四海之内皆兄弟等社会理想,博大精神的儒家文化,“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宽广胸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千年古训,均为大学生德育的重要内容。

(三)大学生德育对十九大精神的保障作用

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年一代的高素质群体,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践行者,其精神面貌和道德水准的示范作用是发扬和推进十九大精神的主要力量,这股力量不仅强大而且影响深远。具备高尚道德情操、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和健全人格的大学生,将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将有力推进十九大精神的传承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贯彻,将在国家、民族、社会的发展中发挥中流砥柱的积极作用。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加强对青年一代的教育是思想道德建设的关键。十九大报告把寄语青年作为结束语,充分表明了党对青年一代的关怀和殷切期望。大学生的青春自信必将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中国青年的良好形象。

四、十九大精神指引下的大学生德育创新思路

立人先立德,德是做人根本,是衡量大学生成才的首要标准。国家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十九大中央国家机关代表团会议发言中指出:“将按照十九大报告的要求,承担起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全面落实教育方针,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加快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增强德育工作的亲和力、针对性和时效性”。高校必须将共产主义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培育当代大学生,使他们成为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优秀人才。我们既不能理想化地把学生想象成一张白纸,也不能把课堂当成一个无菌实验室,对问题视而不见、照本宣科。只有直面时代背景,创新工作方法,牢牢把握德育工作的重点,有效开展德育工作,才能引导大学生在各种社会思潮、社会问题的碰撞中选择主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地将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结合起来。

(一)构建大学生德育评价体系

大学生德育评价是对大学生德育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手段,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有效管理和正确决策,进一步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构建合理、科学、有效的大学生德育评价体系,一是明确评价目的,大学生德育评价是为了揭示大学生德育对现代社会的价值,优化大学生德育系统,在此基础上促进大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二是灵活运用各种评价技巧,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全面与重点相结合的方法[5],把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有机结合,在全面的基础上明确重点,使评价结果更加准确、具体、全面;三是确定合理评价标准,评价标准的确立是德育评价得以进行的关键和原则,对德育评价的实际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四是合理规划评价过程,从动态的视角把握德育评价的开展,在德育评价的准备、实施和分析阶段,根据各阶段的特点和要求,严格展开德育评价,保证德育评价工作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二)改进德育方式,变“教”为“导”

在传统教育理论中,教育者的职责就是“教”学生,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大学德育最根本的使命是育人,让大学生“成人”,而非“成器”。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蔡元培在其著述中多次指出,“教育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同情心、独立不惧之精神、安贫乐道之志趣、与人共处之能力”。大学生德育的本质是让学生获得最终的自由,获得对于自我、他人、世界和生命的深刻认知与包容,获得身心的自在、生命的从容、灵魂的解放。因此,德育工作的关键,在于依据具体的德育目标、学生德育现状等具体问题,进行多种形式的“导”,而非仅仅传授知识[6]。所以,创新大学生德育工作的突破口,在于开拓创新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方式和途径,变“教”为“导”。

1.将德育目标与教育理念相结合。凡是改革,理念先行。在马克思主义现代化、中国化的过程中,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最终目标是成就“人的全面发展”,是帮助学生同时具备宽厚的文化积淀和文化修养、高深的专业知识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健全和谐的个性和强健的体魄,以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平衡、通识与专业的平衡、学养与人格的平衡。

2.将德育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所谓育人育魂、以文化人,校园文化和德育工作往往一脉相承,彼此之间可同促共进。近年来,南京工业大学将“时钧精神”和“女垒精神”厚植于校园文化,让师生“浸润”在“化工教育一代宗师”时钧先生淡泊名利、严谨治学、甘为人梯、提携后学的氛围之中,激励一代又一代南工人奋发进取,勇攀科学高峰。在赛场上摘金揽银的南工大江苏女子垒球队的姑娘们刻苦训练、奋勇拼搏、团队协作的精神则感染着每一位南工学子,在求学成人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不仅如此,“南京工业大学师德十佳”、“大学生最喜爱的教师”、“大学生最喜爱的辅导员”,这些优秀教师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与德育工作开展紧密结合,言传身教,润物育人。

3.将德育工作与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改革体系的优化相结合。国外知名高校往往以塑造价值观的方式开展德育工作,并将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作为实践载体。例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始终秉承和发扬着“自强不息、力求上进、逆境求存”的精神,在人才培养中致力于培养“5C”素养,即:个性(Character)、创造力(Creativity)、竞争力(Competence)、沟通力(Communication)以及公民责任感(Civic-mindedness)。日本的东京大学在二战结束以后,强调解放和发展学生个性,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学生个性和品格教育。为此专门设立了教养部实施教养教育。教养教育旨在奠定学生宽厚的知识基础和学术视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综合判断能力,让学生了解学术与人生、社会的关系,发展学生丰富的人性。本科新生入学后,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兴趣意愿,选择进入教养学部的文科一、二、三类和理科一、二、三类课程班学习。而这六类课程虽然设有不一样的培养目标,例如文科一类侧重于法学与政治学,文科二类侧重于经济学,文科三类侧重于语言、思想和历史,但每一类都要求深刻理解人文、社科以及自然科学等领域,以便形成广博的知识结构。而对于理科生,都要求在筑牢生命科学、物质科学、数理科学基础之余,强化对好奇心的培养,形成对生命与社会的深刻理解。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包含外国文学、历史研究、文学与艺术、科学、道德推理、社会分析、定量推理等七个学科领域,设置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学习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

(三)加强德育实践基地建设

高校作为大学生德育的主要力量,要努力推动大学生德育实践基地的建设,为德育实践提供良好的条件,保持德育实践的活力。加强校内德育实践基地建设,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活动,将德育实践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择业就业、创新创业有机结合,提高大学生参与德育实践的热情,构建“学习—实践—学习”的机制,使之成为大学生开展德育實践的孵化器。例如,建在南京工业大学校园内的时钧园和女垒训练基地,不仅让“时钧精神”、“女垒精神”变得触手可及,更有利于形成“理论指导、基地实践、总结提升”的德育体系,避免重理论、轻实践或者仅有实践、缺乏理论内核引领的不足,切实做到知行合一,将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完美结合。

(四)坚定青年的理想信念

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观作为人生指南和精神支柱。青年大学生应该有正确的理想追求、富有梦想。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负面能量使很多大学生迷失了人生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人生的扣子一定要在一开始就扣好。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救万仞之深。”我们必须教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价值观,以科学理论、历史规律和基本国情为基础,以中国梦激励青春梦,使大学生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

(五)全面加强教师的德育建设

《礼记》指出,“师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每一位大学教师不仅要做到授业解惑,更应该成为大学生德育培养的引导者。教师要把立德树人作为自己的内在追求,使自己成为大学生的榜样,潜移默化的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层次。新时代新形势,高校应当完善师德师风评价体系建设,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使广大教师真正成为青年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引路人。

(六)集聚社会力量共同推进德育实践

形成社会、学校、家庭的德育合力,推动高校德育的良性循环。高校必须要改变德育课堂的教育模式和氛围,霸道的总裁范儿式的说教,很难让95后的大学生“驯服”,他们更倾向于解构权威,更加自我,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于身边的人和事,让生动的故事和“段子”来到课堂上,及时回应学生们关心的热点问题,教育引导他们,以人为本,才能让他们“信服”,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在校内建设德育理论学习和研究基地,在校外建设德育情境教育和实践基地,既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内绽放时代的光芒,又能让学生在情境教育和实践中找到自己关心的难点和兴奋点的答案。我们还要注重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重视家庭教育对学生德育的基础作用,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校合作、有的放矢,共同促进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同时,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加强大学生德育实践网站的建设,构建德育实践网络平台,深入宣传大学生德育实践,营造良好氛围。比如:党的十九大代表徐川,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名基层党委书记,他的微信公众号“南航徐川”回答学生和家长关于信仰、价值观和思政方面的提问几十万条,教育效果好、影响面宽,得到教育主管部门和主流媒体的极大肯定。

《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国古代对于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就有了深刻的阐释,离开了立德树人,大学就失去了存在的最根本基础。高校应当深刻思考并探索如何培养人才这一根本问题,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国梦的实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  (2016-12-08).http://.cn/news/2016-12/   08/content_39878816.htm.

[2]焦扬.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的立身之本[N].光明日报,2017-08-24.

[3]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24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44.

[5]薛传佳.对大学生德育评价体系构建原则的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0.

[6]范树成. 德育由重“教”到重“导”的转变[J].中国教育学刊,2008,(6).

推荐访问:德育 九大 引领 精神 创新